第1292章 丁洪涛汇报失误,侯成功直言追责(1 / 2)
我们一行人绕着主要生产装置区走了一大圈,听着孙爱成和田利民交替进行的汇报,不时停下来询问一些细节。等基本上把主要生产环节都看了一遍,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十二点半。大家重新汇聚到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上。
侯成功副市长看上去并没有太多疲态,他环视了一下眼前的厂区,又抬头看了看那些高耸的装置,若有所思地对围拢在身边的市县干部们说道:“石油,是个好东西啊,是工业的血液,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东洪县的宝贵资源。但资源总是有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粗放型的开采和初加工,那样是对资源的浪费。要往深里做,往精里做。除了生产汽柴油这些燃料,更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延伸产业链。比如,乙烯、丙烯、二甲苯这些基础化工原料,我们能不能搞?那些高标准的清洁燃料,像高标号汽油、航空煤油、高档润滑油,我们有没有能力生产?不能抱着金碗讨饭吃啊。”
他停顿了一下,看到大家,包括我在内,都听得有些专注,但也有些茫然,显然他提出的某些概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新。他接着解释道:“我提个思路,供你们参考。我们的企业,要努力从一个单纯的‘燃料型’企业,逐步向‘化工型’企业转变。石油不仅是燃料,更是成千上万种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燃料的需求可能会有波动,但化工产品,是深深融入现代生活各个方面的,市场前景更广阔。这就像钱老曾经阐述过的那个观点,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国,长远看不能完全依赖化石能源,要大力发展电能,走电气化的道路。具体到我们企业,就要思考如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不能光是挖出来、烧掉,那太可惜了。只有跟上这个思路,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才有持续的生命力。”
侯成功这番话,说得很有高度,也很有前瞻性。但在当时九十年代初的东洪县,对于大多数干部来说,这些观念确实有些超前,大家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和消化。
侯成功也不着急,他似乎也只是在播种一个想法。他语气缓和了一些,带着点回忆的口吻说:“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就在石油炼化企业待过几年,对这套流程有感情。你们东洪县石油公司,是我们市地方国有企业的骨干,一定要把石油这张牌打好。转变发展方式,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迈进,这可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说完这些,侯成功看了看手表,然后便朝自己那辆皇冠轿车走去。走到车门前,他像是才想起什么似的,转身对我说道:“朝阳,走吧,去你们二官屯乡那个西瓜种植基地看看。”
我赶紧上前一步,委婉地劝道:“侯市长,您看这都十二点半多了,从这儿到二官屯乡还有一段路。要不,咱们先回县城,简单吃个午饭,休息一下再去?不然我怕您这身体吃不消。”
侯成功摆了摆手,语气虽然平和,但透很坚决:“朝阳啊,吃饭在我这儿,从来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工作没干完,吃饭也不香。咱们别把视察搞成‘隔着玻璃看,围着桌子转’那种形式主义。既然决定了要去,就抓紧时间。饿一顿没事,正好让我也体验一下基层同志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吃饭的辛苦。”
见侯成功态度坚决,而且话说得在理,我自然不能再反对。我心里也清楚,侯市长执意要去看西瓜基地,必然是和那个冷库项目有关。看来,之前在路边布置的那些西瓜摊,确实起到了作用,引起了他对东洪县西瓜产销情况的关注。这对我们县来说,是好事。
侯成功坐进车里,主动降下车窗,朝着站在路边送行的田利民、孙爱成等石油公司的干部们挥了挥手。田利民等人连忙更加用力地挥手致意。车窗又缓缓升起,隔绝了外面的声音。
车子驶出石油公司厂区,上了公路。侯成功副市长坐在后座上,调整了一个比较舒服的姿势,一只手随意地搭在腿上,手指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膝盖,似乎在思考什么。过了一会儿,他转过头,对我说道:“朝阳啊,我这一路看下来,发现你们东洪县,无形之中好像在走一条路子,不知道你们自己意识到没有?”
我连忙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哦?侯市长,请您指点。”
侯成功用手指轻轻点着,说道:“你看啊,像今天看的这个石油化工,还有之前看的坤豪化肥,再加上你们县里还有个规模不小的省制药厂分厂……这些企业,虽然分属不同行业,但有个共同点,都属于能耗相对较高,但技术和资本密集度也较高的类型,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划到‘大化工’或者‘精细化工’的范畴里。你们东洪县,好像在不经意间,已经聚集起了一批这类企业。这在目前我们东原市下辖的各个区县里,可是独一份啊。”
我点点头,顺着他的话说:“侯市长您这么一点拨,还真是!我们之前更多的是考虑单个企业的发展,还真没从这个‘化工产业集聚’的角度去思考过。”
侯成功接着说:“这条路子,如果规划引导得好,会形成很强的集群效应,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化工产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你们县里,其实可以考虑,是不是有意识地向这个方向引导和布局?比如,能不能规划一个专门的化工产业园区,把相关的企业、人才、政策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
“化工产业园?”我重复了一下这个在当时还算比较新的概念。
侯成功摆摆手:“也不算特别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东北考察学习的时候,那边一些老工业基地就已经有类似的提法和实践了。这种集聚发展模式,有好有坏。好处是能降低综合成本,促进技术交流,容易形成品牌效应。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压力会更大。不过嘛,”他略有思考,语气变得务实起来,“现阶段,对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还是第一位的。有些问题,可以在发展中逐步规范解决。就像老百姓常说的,一张百元大钞掉进了茅坑,捞起来洗干净,它还是一百块钱。关键是要拿到发展这个‘硬道理’。”
侯市长这个比喻,说得有点糙,但理不糙,很形象,也符合当时很多地方干部的真实想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奋力追赶的年代,往往就是这样现实。
从石油公司到二官屯乡的西瓜种植基地,路况一般,车队开了差不多四十多分钟。等到达基地入口时,已经快下午一点半了。坐了这么久的车,又饿着肚子,车上随行的一些干部,脸上已经露出了疲态和饥渴的表情。
二官屯乡的党委书记潘保年等人,早就带着一班干部,等在基地入口的路边了。一个个也都晒得脸色黝黑,与市里机关下来的干部一比,确实十分明显。
所谓的西瓜种植基地,并不是一个围墙圈起来的单位,而是二官屯乡在靠近场镇的几个村,集中连片搞起来的暖棚西瓜种植区。这几千亩土地,在县乡两级的引导和支持下,大部分都搭起了白色的塑料薄膜暖棚,专门用于反季节西瓜种植。这个项目,确确实实是在市、县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搞起来的富民工程,也是我们县里今年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之一。
站在地头望去,眼前是一片颇为壮观的景象。一个个白色的塑料暖棚,像巨大的波浪一样,一排排、一层层地铺展在大地上,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不太耀眼的光,一眼望不到边。
走进田间,脚下的路是土路,但因为近期天气晴好,倒也不难走。泥土被晒得有些发硬,踩上去带着点弹性,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混合的特殊气息。
所有人,都跟着潘保年等乡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暖棚深处走去。潘保年边走边向侯成功介绍着基地的规模、种植的品种、采用的技术等等。
侯成功副市长听得挺仔细,不时插话问一两个问题。随后,他信步走进了一个敞开棚口的暖棚。暖棚里面的温度果然比外面高出不少,感觉有些闷热。塑料薄膜的内壁上挂满了细密的水珠。棚里的西瓜秧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一个个浑圆翠绿的大西瓜,静静地躺在铺着干草的地垄上,正在贪婪地吸收着透过薄膜照射进来的阳光。
潘保年继续汇报:“侯市长,您看,我们这个暖棚西瓜,现在平均亩产能达到三四千斤。当然啦,因为各家各户的管理水平有差异,产量高低也不太一样。”
侯成功蹲下身,用手轻轻拍了拍一个西瓜,发出“嘭嘭”的闷响。他点点头,对跟在身边的市农业局局长黄修国说:“修国同志,看到了吧?搞这种集中连片的暖棚种植,技术指导一定要跟上。市县两级的农业农村部门,要派人下来,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要把产量和品质都提上去。”
黄修国连忙点头称是。
这时,县电视台的记者赶紧凑上前,找好角度,“啪啪”地按动着相机快门,记录下副市长深入田间地头考察的画面。相机快门的声音在相对安静的暖棚里显得格外清晰。
考察完这个暖棚,侯成功对二官屯乡的西瓜种植情况算是有了个直观的了解。他走出暖棚,深吸了一口外面凉爽得多的空气,似乎也松了口气。他叉着腰,望着眼前这片白色的暖棚海洋,说道:“嗯,今天到你们二官屯乡实地看了,感觉你们这个西瓜产业,确实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看来,你们之前反映的,关于建设冷库,延长销售期、规避市场风险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很迫切的。”
我马上抓住机会汇报:“侯市长,您说得太对了!我们县里的西瓜,特别是这种暖棚西瓜,成熟期比较集中,主要在十月份,分上中下三茬上市。要是赶上市场价格不好,或者天气突然变冷,储存就成了大问题。建个像样的冷库,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