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 第1300章 侯成功谈化工,张部长透线索

第1300章 侯成功谈化工,张部长透线索(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心里微微一动,丁洪涛书记难道是一直在这里等着我出来?我从于书记办公室出来,再到侯市长那里汇报工作,前后加起来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了。他有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打电话,非要在这里等着当面说?

我推开车门下车,然后拉开了丁洪涛书记桑塔纳轿车的后门,弯腰坐了进去,与他并排坐在后排。谢白山见状,很懂事地把车往前开了开,停在不太阻碍交通的位置。

丁洪涛递给我一支烟,我摆手谢绝了。他自己点上,吸了一口,然后皱着眉头,仿佛很不经意地说道:“朝阳啊,你说说,市里这次是怎么回事?怎么不想着怎么把田嘉明这个事情本身处理好,反倒一心要揪出那个所谓的‘举报人’?我倒是觉得,无论谁举报的,只要反映的情况属实,不就行了?问题的关键,难道不是应该先把田嘉明同志的问题本身调查清楚、处理妥当吗?”

我心中警铃微作,但脸上不动声色,谨慎地回答:“洪涛书记,您说的有道理。不过,‘调查清楚’这个标准,有时候不太好界定。市里肯定有市里更全面的考虑。关键是,这个所谓的‘权威人士’,他把市委内部讨论的一些过程、一些非公开的信息,直接插给了媒体。这事儿性质就不一样了。您想,人大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了,稳定压倒一切。这个时候出这种事,不是等于拆市委的台吗。”

丁洪涛吐出一口烟圈,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哎呀,于书记这么讲,我多少有点不赞同。同志之间,要是搞成了互相猜忌,你这工作还怎么开展?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嘛。反正我认为,不太可能是咱们东洪县的干部去举报的。田嘉明就算有些缺点,但功劳是主要的,县里的干部大多数还是明事理的。”

我顺着他的话,但又留有余地:“丁书记,您这个判断,在没有调查结果之前,咱们还是先别说得太满。毕竟,田嘉明是咱们东洪县的干部,他在县里工作,肯定也得罪过一些人。具体情况,还得等调查。”

丁洪涛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忽然把话题转向我,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我的脸:“朝阳,那你个人觉得,这个事,会是谁捅出去的呢?”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问题可有点意思了。我隐约觉得,丁洪涛书记本人或许与这件事有某种牵连,但我当然不能有任何表露。我笑了笑,用含糊其辞的语气说:“丁书记,这事儿可不好乱猜。我整天忙县里具体的事务,对市里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了解得不多。没有证据的事情,我不能瞎说。”

丁洪涛闻言,哈哈笑了两声,用手指虚点了我一下:“对对对,朝阳同志原则性强!没有证据的话,确实不能乱讲,影响团结。”

他很快转移了话题,仿佛刚才只是随口一问,“好了,不说这个了。朝阳,我找你还有个别的事。就是晚上我约了几个朋友,都是以前我在光明区搞交通建设时认识的,后来下了海,搞了个工程公司。现在光明区不少项目都是他们做的,经验比较丰富。你不是已经推动县里安排了专项资金,要搞县城美化亮化和下水道系统改造吗?我觉得呀,这种工程,专业性很强,还是要找有经验、有实力的单位来做。他们在这方面很有一套。朝阳啊,你这边该走什么程序就走什么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有什么标准要求,让他们按照标准去准备。我相信他们的实力,绝对能达到县委、县政府想要的效果。”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这是要推荐工程队。我沉吟了一下,说道:“丁书记,工程招投标的事情,县里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您推荐的单位,我们欢迎他们来参与公平竞争。不过,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肯定是由分管副县长和建委那边负责操办。我主要还是把握大方向。晚上这个饭局,我就不参加了。我确实要赶回县里,还有些急事要处理。”

丁洪涛似乎有些意外:“怎么?都这个点儿了,还非得赶回去?你们家晓阳不是还在市里吗?工作嘛,永远是做不完的,拖一晚上,明天再处理也不迟嘛。”

我坚持道:“丁书记,实在是事情比较急。另外,关于化工产业这个长远规划,我刚跟侯成功副市长做了汇报,侯市长非常支持,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我想赶紧回县里,把相关的工作思路再理一理,尽快部署下去。时间不等人啊。”

丁洪涛听到“化工产业”和“侯成功副市长”几个字,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皱了一下,随即舒展开,语气平淡地说:“哎呀,侯成功同志啊,他对化工产业还真是执着。不过朝阳,我要提醒你一句,化工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能耗高,对咱们东洪县现有的财政压力可不小。当然啦,我之前表过态,县里具体的工作,你放手去干,我原则上都支持。我只是想在东洪县干上几年,能留下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县城的形象能有个大的改观,也算是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了。”

我表态道:“丁书记,您放心,县城改造的事情,我肯定放在心上。您朋友的公司,只要符合条件,能来参与建设,我肯定是支持的。这样,我回去就跟分管副县长交代一下,让他们按程序正常对接。”

又和丁洪涛闲谈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我便推门下车,回到了自己的车上。谢白山发动引擎,车子驶离市委大院门口,汇入车流,朝着东洪县的方向开去。

到了东洪县政府办公室,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我处理了几份急需签发的文件,然后立刻让韩俊通知田嘉明,让他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交代完这件事,我想起于伟正书记交代的另一个任务,又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张叔办公室的号码。电话响了很久,第一遍无人接听。直到我拨第二遍,快要自动挂断时,电话才被接起,传来了张叔那熟悉的声音。

我连忙说:“张部长,您现在可是大忙人了,找您一趟可真不容易啊。”

张叔在电话那头笑了笑,声音带着些许倦意:“朝阳啊,刚送走几个来谈工作的司局长。没办法,大会马上就要开了,很多工作要提前筹备,征求意见。我跟你说,这次大会意义非凡,会有很多具有突破性的内容和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的步伐,肯定会进一步加快,各方面的政策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和转变。你们

张叔并没有急于谈田嘉明的事,而是先宏观地谈了些他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这次大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后来看,92年这个年份所蕴含的变革气息确实即为关键和特殊。聊了几句之后,张叔才把话题引回正事:“朝阳啊,你电话来是为了伟正同志关心的那个记者的事吧?”

我说:“是的,张叔。还是田嘉明那件事,现在被《法制观察报》的记者捅了出来,添油加醋,搞得我们很被动。于书记压力很大。”

张叔说:“嗯,那份报纸我已经找人要来看过了。通过部里的渠道,也和相关部门做了些非正式的沟通。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是,直接干预报道内容、要求撤稿或者更正,基本是不可能的,那边也很注重媒体的独立性。”

我急忙问:“张叔,那有没有查到,到底是哪个环节泄露了消息?特别是那些内部讨论的细节?”

张叔顿了顿,说:“具体是哪个‘权威人士’泄露的消息,目前还没查到确切的线索。但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本人,我们倒是摸清了底细。”

我追问:“他是什么来路?”

张叔的声音变得沉稳而客观:“报纸我仔细看了,确实有一些细节为了渲染效果,可能存在夸大或者推测的成分,但整体上,胡编乱造的比例不算高。不少内容是基于已知事实的延伸和评论。只是,这个记者的文风比较犀利,批评的意味非常浓烈,上纲上线,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我说道:“张叔啊,最主要是他的评论员文章否定了市委的工作!”

“是啊,这一点确实是妄加猜测,朝阳啊,但是你要也理解,报社的从业人员,有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行事规则。想让他们直接透露消息来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行规。”

我有些失望,但还是说:“张叔,我明白。需不需要我们去一趟?”

张叔淡然说道:“没必要嘛,朝阳,虽然消息来源没挖出来,但我们从其他渠道,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我精神一振:“什么蛛丝马迹?”

张叔的语气带着一种洞悉的淡然:“他们想办法啊看到了这个记者报销此次采访差旅费用的票据存根。发现他不久前,确实去过东原市。有意思的是,他的火车票终点站是东原市,但有一张短途汽车票的存根,显示他曾经到过你们东洪县。而且,他在东原市区的住宿发票,开票单位是‘光明区招待所’。”

“光明区招待所?还有我们东洪县?”

“是啊,东投集团的发票,从曹河县到了你们东洪县。最后在光明区招待所住了三天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