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求学之境: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2 / 2)
1. 复习巩固:让知识扎根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复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遗忘,还能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当代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复习:例如,采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制定复习计划,在知识遗忘的关键节点进行复习,提高记忆效率;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与记忆;通过与他人讨论、分享,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
2. 学以致用:让知识 “活” 起来
实践是巩固知识的最佳方式,也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孔子强调 “学以致用”,他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意思是即便能背诵《诗经》三百篇,若将政事交给你却无法处理,让你出使国外却无法独立应对,那么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否则便是 “纸上谈兵”。
在当代社会,“学以致用” 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一名学生学习了编程知识后,可以通过开发小项目来巩固所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一名职场人士学习了管理知识后,可以在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一名普通公民学习了法律知识后,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通过实践,我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发现知识的不足,进而调整学习方向,实现 “学习 — 实践 — 再学习” 的良性循环。
四、“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当代实践:构建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求学态度,更是一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世界中保持清醒,既持续追赶新知,又牢牢守护所学,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一)明确学习目标:避免 “无的放矢” 的盲目学习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学如不及” 并非漫无目的地 “乱学”,而是基于个人需求与长远规划的 “有向学习”。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知识海洋中找准方向,避免陷入 “学了很多却没用” 的困境。
1. 结合个人需求:从 “兴趣” 与 “需求” 出发
学习目标的设定,应首先结合个人的兴趣与实际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兴趣的学习能让人保持持久的热情;而基于需求的学习,则能让知识快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 “学用脱节”。
例如,一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上班族,可以将 “系统学习《论语》” 作为短期目标,通过阅读注释、参加线上课程、与同好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既满足兴趣需求,又能提升文化素养;一名想晋升管理岗位的职场人,可以将 “学习项目管理知识” 作为中期目标,考取相关证书,学习团队管理、进度把控等实用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一名退休老人,可以将 “学习智能手机使用” 作为短期目标,掌握视频通话、网上购物、在线医疗等功能,提升晚年生活质量。这些基于兴趣与需求的学习目标,既具体可行,又能让学习者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持续坚持。
2. 制定长远规划:将学习融入人生成长
终身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制定长远规划,将学习与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相结合。例如,青年时期可以以 “积累专业知识、提升核心技能” 为目标,为职业发展打基础;中年时期可以以 “拓展知识边界、提升综合能力” 为目标,应对职业挑战与人生角色变化;老年时期可以以 “丰富精神生活、保持大脑活跃” 为目标,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制定长远规划时,可采用 “分解法”,将大目标拆解为多个小目标,逐步实现。例如,“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媒体运营” 这一长远目标,可以拆解为 “3 个月内掌握文案写作技巧”“半年内学会短视频拍摄与剪辑”“1 年内积累 1000 名粉丝” 等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与执行方案,既降低了实现难度,又能让学习者清晰看到进步,增强学习动力。
(二)选择科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明确目标后,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学如不及” 需要高效的方法支撑,才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犹恐失之” 则需要科学的巩固方法,才能让知识真正扎根。
1. 高效获取新知:善用工具与资源
在当代社会,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善用工具与资源能大幅提升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如慕课、网易云课堂、得到等)获取优质课程,这些平台汇聚了国内外顶尖高校与行业专家的课程,涵盖各个领域,学习者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通过电子书、有声书等工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如在通勤途中听有声书、在午休时阅读电子书,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通过专业数据库(如知网、万方、Web of Sce 等)获取学术资料,为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提供支持。
同时,还可采用 “主题式学习法” 提升获取新知的效率 —— 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知识,避免 “东学一点、西学一点” 的碎片化学习。例如,若想学习 “市场营销”,可围绕这一主题,集中阅读相关书籍(如《定位》《营销管理》)、观看行业报告、参加专题讲座,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非零散记忆孤立的知识点。
2. 科学巩固所学:让知识真正内化
巩固知识需要科学的方法,避免 “学过就忘”。除了前文提到的 “复习法” 与 “实践法”,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 “输出法”,通过 “教别人”“写总结” 等方式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讲解,若能清晰表达,说明已真正理解;定期写学习总结,梳理所学内容,形成思维导图或文字笔记,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发现知识漏洞。
二是 “关联法”,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能让记忆更牢固,也能在运用时快速调取。例如,学习经济学中的 “供求理论” 时,可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 “物价波动”“促销活动” 等现象关联,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历史事件时,可将其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关联,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三)克服学习障碍:保持终身学习的持续性
终身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时间不足、精力有限、动力缺乏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保持学习的持续性,真正践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 应对时间不足: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不足” 是当代人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时间管理。例如,将每天的学习时间分为 “整块时间” 与 “碎片时间”:“整块时间”(如每天 1-2 小时)用于深度学习,如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课程学习;“碎片时间”(如通勤、午休、等待时间)用于浅度学习,如背诵单词、阅读短文、听知识音频。
同时,可采用 “时间管理工具” 提升效率,如 “番茄工作法”(每学习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四象限法则”(将任务分为 “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四类,优先处理重要任务)。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既能保证学习时间,又能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学习的可持续性。
2. 应对精力有限:合理分配精力,避免过度消耗
“精力有限” 也是常见的学习障碍。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若精力分配不当,容易导致疲劳与放弃。解决这一问题,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节奏:
一是 “难易结合”,避免长时间学习难度过高的内容。将复杂的学习任务与简单的学习任务交替进行,如学习专业知识后,可阅读轻松的散文或听音乐放松,缓解大脑疲劳。
二是 “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运动。学习之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瑜伽、散步),既能缓解压力,又能提升精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3. 应对动力缺乏:寻找内在动力,建立激励机制
“动力缺乏” 是导致学习中断的重要原因。保持学习动力,需从 “内在动力” 与 “外在激励” 两方面入手:
内在动力方面,需时刻提醒自己学习的目标与意义,回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想想学会这一知识后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改变;翻看之前的学习笔记与成果,回忆自己的进步,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
外在激励方面,可建立 “奖励机制”,为自己设定明确的奖励条件。例如,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后,奖励自己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次旅行;加入学习社群,与他人相互监督、相互鼓励,通过群体的力量保持学习动力。
五、结语: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照亮终身成长之路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箴言,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是当代人终身学习的指路明灯。它提醒我们: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唯有以 “不及” 的紧迫感持续追赶,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局限;已学的知识珍贵脆弱,唯有以 “恐失” 的敬畏心守护巩固,才能让知识真正内化。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践行这一求学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避免盲目追赶;选择科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克服学习障碍,保持学习热情。无论是青年学子、职场人士,还是退休老人,都能在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的指引下,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愿我们都能以孔子为榜样,将学习视为一生的追求,既急切地汲取新知,又珍视地守护所学,在知识的滋养中不断完善自我,在终身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