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来自几十个纪元前的关怀(1 / 2)
无论如何,肯定是要先选一部功法来学习的,苍年稍加思索之后,便拿起了二代白虎真君的功法典籍。
至于怎么分辨的,则是因为将十二部功法的名称观看了一遍,苍年就发现有九部功法的书名与名字是同一种文字书写。
其余三部,文字都不一样,来自三个不同的时代。
显然,在初代帝星之后,仅仅诞生了三位能够在道始境还能以一敌多,同阶无敌,即便被许多道始境强者一同围杀,照样可以带着几位道始境强者一起陨落的恐怖存在。
而且,那本与其他八部功法同一个时代的功法,功法名称就叫《白虎诀》,编撰者名称就叫“白虎”。
不过想想也是,宇宙初开后的第一批无父无母,以宇宙星空为父为母,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的先天神圣,自然是自身叫什么,后续衍生出来的种族名称就叫什么。
不是因为它是白虎一族共同的先祖,所以它祂叫“白虎”,而是因为祂叫“白虎”,才有了白虎一族。
这样的史诗感,让苍年感到无尽岁月带来的厚重。
但苍年选择第一个学习的功法,以及在第十层第一个对手时,并没有选择这位宇宙天地间第一只白虎,而是选择的二代白虎真君。
因为,第九层的时候,足足三百六十部功法典籍,他只需要击败三位强者,就可以来到第十层。
那第十层,仅有十二部功法典籍,他会不会只学习一部,击败一位对手,就完成了在【万法阁】秘境当中的试炼?
这很有可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部要学习的功法,如何去选择,那就需要非常谨慎了。
如果是其他种族,或许就不需要纠结了。
因为其他种族,并没有那么多功法可以选择。
苍年看了看,所有功法典籍当中,除了白虎一族,在种族上都没有重复的。
原本他还以为,人族为万物智慧之灵,所以人族在这个级别的强者当中会占据一半以上。
但事实上,人族在第十层的功法也就一部,名为《人法》。
简简单单两个字,代表人族修炼之法。
除此之外,九部初代帝星留下的法门,还有龙族的功法,名为《龙经》,也没有什么祖龙,最早的那只龙就叫“龙”。
其他的也差不多是这样,最是古老的,也最是返璞归真的。
至于苍年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最初的白虎真君留下的《白虎诀》, 则是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
古法,真的一定最强吗?
显然是未必的。
如果真的古法无敌,那代表最守旧的,宇宙初开时那批先天神圣,以及初代帝星生灵们,就不应该输!
祂们是创造宇宙间第一版通用修炼之法的存在!
祂们对自身开创的法,必然是最为精深的!
然而,祂们还是输了。
输在了哪?
苍年之前觉得,或许是输在了数量少,古法修炼的要求高,修炼时耗费的资源多,上限高。
而万族后来开创的新法,脱胎于古法,却以个体实力为代价,换取了更少的培养资源,换取了更多人有资格修炼,换取了数量庞大的道始境强者,最终以数量堆死了初代帝星的先天神圣以及初代帝星生灵。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苍年现在觉得,或许也不尽然是这样。
【万法阁】第九层,第十层,加在一起一共三百七十二部功法典籍!
这虽然未必代表了三百七十二位道始境强者,但也必然是只有最顶尖,有着越阶而战能力的步道境强者,才能跻身这个行列,所以即便说相当于有三百七十二位道始境级别的战力,也毫不过分了。
初代帝星覆灭,二代帝星暂且有机会发育,但三代帝星因为万族已经知晓帝星有过复苏的例子在,时刻观察宇宙的变化,看看有没有那些异常崛起的强大种族强大星球。
因此,二代帝星之后,往后的帝星便没有苟着发育的机会了,几乎都是还未成长起来就被万族找到,接着靠着朝觐台降下众多强者不断打压,最终等万族可以降临后,运气好能诞生一位道始境强者拼一拼能不能斩杀一位同阶,运气爆棚能有两三位道始境,或者是一位二代白虎真君那样的猛兽,才能带走多位万族道始境强者,运气差的话,连道始境强者都没有。
所以,去掉初代帝星以及可以苟着发育了不少时间的二代帝星,后续七十八代帝星,一共诞生了多少位道始境强者?
苍年按照传国玉玺当中的情况估计,少则五十,多则七十,不能再多了。
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被随便一掌拍下,随意一杆血枪扎下而覆灭的。
那初代帝星加上二代帝星,就足足有三百位道始境,平均下来一百五十位,苍年觉得二代帝星大概率还没有一百位,因为按照初代帝星大部分都是一位先天神圣率领一个种族,一个种族被先天神圣亲手制造的第一批帝星生灵当中,能诞生一位道始境强者。
那初代帝星就有两百位以上的道始境强者,万族有多少?
肯定会多,但估计也不过多出好几倍那么多。
所以,万族的后世法,真的就弱了吗?
如果真的比寻常道始境强者弱,那初代帝星有白虎真君那么级别的强者,岂不是乱杀?
还是说,正是因为弱,所以白虎真君那种比较强力的道始境强者才能乱杀?
总之,苍年觉得唯结果论的确未必一定正确,但结果总归是有参考性的。
无论如何,那一战是初代帝星败了,万族胜了。
所以,万族的后世法必然有其优越之处。
无论是更加偏向于战斗,还是本身就更强,总之今法未必就不如古法。
苍年相信,初代帝星强者留下这【万法阁】秘境,恐怕也是这个想法。
后世之人,可以学习前人之法,引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