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镜泊湖博物馆(1 / 2)
“你们对渔猎文化感兴趣?”她问。
“特别感兴趣。”沈佳怡点头,“我们正在全国游钓。”
“哦?”老太太的眼睛亮了,“那可要好好看看这个。”
她用激光笔指向墙上的巨幅照片,“这是1958年冬捕的场景。”
照片里,几百个渔民站在冰面上,拉着巨大的渔网。冰层下隐约可见鱼群的影子,像片移动的乌云。
“那一网捞了多少?”王晓宇问。
“三十万斤。”老太太骄傲地说,“全是鳌花、岛子鱼和红尾鱼——就是你们说的‘三花五罗’。”
沈佳怡凑近看照片细节,突然指着个角落喊:“看!那个渔民戴的帽子!”
王晓宇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发现个渔民戴着顶奇怪的帽子:鹿皮缝的,帽檐上插着几根鹰羽。
“这是赫哲族的鱼皮帽。”老太太解释道,“用胖头鱼的皮缝制,防水又保暖。”
她带他们走到另一个展柜,“这个更厉害——鱼皮衣。”
展柜里陈列着件完整的鱼皮外套,缝线细密得几乎看不见。
沈佳怡轻轻摸了摸玻璃,惊叹道:“这得用多少鱼皮啊?”
“至少二十条大马哈鱼。”老太太说,“赫哲族有句话:‘鱼皮制衣雪可穿,鱼骨作针线可连’。”
王晓宇被旁边的工具展柜吸引了。
那里摆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渔具:用桦树皮做的鱼篓、带倒刺的骨制鱼钩,还有件像月牙形的工具,边缘全是锋利的锯齿。
“这是冰镩。”老太太拿起工具模型,“冬捕时用来在冰面上打孔。”
她做了个刺的动作,“一下就能穿透一米厚的冰。”
参观结束时,老太太送了他们每人一本小册子——《镜泊湖渔猎文化图鉴》。
沈佳怡如获至宝,当场就翻开看起来。
“你看,”她指着其中一页,“这是古代渔民用的诱鱼灯,用鱼油和松脂做的。”
王晓宇凑过去看,发现画上的灯笼形状像朵莲花,灯芯处画着条小鱼。“真漂亮。”他说。
“要是能复原一个……”沈佳怡的眼睛又亮了,“晚上钓鱼用!”
从博物馆出来,王晓宇和沈佳怡打算去体验一番湖畔骑行。
租自行车时,老板极力推荐双人车。
“情侣骑这个最浪漫!”他眨着眼睛说。
沈佳怡直接跨上辆山地车:“谁跟他情侣。”
她冲王晓宇扬了扬下巴,“单挑啊?”
王晓宇笑着选了辆公路车。
镜泊湖的环湖路修得极好,柏油路面平整得能照出人影。
两人出发时是中午,阳光正好,把湖面照得像块巨大的蓝宝石。
“看那边!”沈佳怡突然大喊。
她指向前方的一片芦苇荡,几只白鹭正从芦苇丛中飞起,翅膀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王晓宇掏出相机抓拍,却见沈佳怡已经骑出去老远。
她今天穿了件红色的冲锋衣,在金黄的芦苇丛中格外显眼。
“慢点!”他喊,“注意安全!”
“你来追我啊!”沈佳怡的声音混在风里,“谁先到观景台谁赢!”
王晓宇踩动踏板,公路车像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
风掠过耳际,带来湖水特有的腥甜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