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是正德帝 > 第586章 世事难预料

第586章 世事难预料(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翰林院编修徐阶,徐老爷,本是朝中新锐,心学一脉的后起之秀,往日里在同僚间颇有人望,正是春风得意之际。谁料世事难料,平地起了波澜,竟教他栽了个不小的跟头,终究落得个外放的结局。

细究起来,这祸根还在吏部尚书罗钦顺老先生身上。罗公乃是理学泰斗,当朝重臣,素来瞧不上心学的路数,对徐阶这般心学子弟,自然也多有嫌隙。只是先前徐阶声名正盛,人缘又好,罗公虽心存不满,却也碍着情面,不便亲自下场发难,免得落个以势压人的话柄。

偏生天不遂人愿,徐阶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议论,竟渐渐失了人心。先是荣王府的几位侍讲学士,不知是瞧着风向不对,还是本就与他有隙,竟纷纷亲自下场弹劾,言辞锋利,直指其短。更教人心寒的是,他那些心学同门,往日里一同谈经论道,称兄道弟,到了这般紧要关头,却一个个噤若寒蝉,竟无一人肯站出来为他分辩半句,更别提伸手相助了。

估计也与王守仁保持沉默有关。

这般墙倒众人推的光景,罗钦顺老先生看在眼里,心中自然有了计较。先前的顾忌没了,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于是便顺水推舟,在朝堂之上略加点拨,一众官员见状,也纷纷附和。徐阶纵有百般辩解,怎奈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终究抵不过这般汹汹声势。

可怜徐翰林,往日里何等风光,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他的仕途功名,便如那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转眼间便成了泡影。至少眼下瞧着,这政治生涯,竟是暂且走到了尽头,再无转圜的余地了。

且说徐阶待那外放的旨意尘埃落定,又盼着吏部铨选能留几分体面,谁曾想文书下来,竟是派往河南归德府,补了宁陵县知县的缺。这宁陵县虽不算贫瘠,却也是远离京畿的小县,比起翰林院的清贵,何止是云泥之别。

更教人大出意料的是,这归德府恰在张璁辖境之内 ——徐阶自认为和张璁素来不睦,原因就是自己一直弹劾议论张璁。算得上是明里暗里的死对头。如今徐阶兜兜转转,竟要屈身做他的下属,逢年过节需得递牌子请安,政务上更要受他节制,这般境遇,任谁瞧了都觉唏嘘。

先前京中那些看客,或是曾随声附和弹劾的,或是冷眼旁观的,此刻倒纷纷生出怜惜来。有那翰林院旧同僚私下议论:“徐阶原是有大才的,若不是遭了这波难,怎会落到给张璁当差的地步?往后在任上,怕是少不了受磋磨。” 也有那知晓内情的老吏摇头叹道:“官场便是这般无常,昨日还平起平坐,今日便要低头服小,偏生又撞上死对头,这宁陵县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连先前对徐阶心学出身颇有微词的几个御史,听闻此事也道:“这般安排倒显得刻薄了些,罗钦顺怎会心胸如此狭隘?” 一时之间,京中竟多了些为徐阶抱不平的声音,只是这怜惜之声传不到河南,徐阶捧着那方知县印信,也只能苦笑着谢恩,收拾行囊,往宁陵县去了。

只是京中百官虽为徐阶唏嘘,却不知这桩外放安排,原是紫禁城里那位的深意。偏生这层内情,只在乾清宫与张璁的私邸间流转,旁人哪里窥得半分?

张璁刚接了辖下归德府添补知县的文书,便收到一封御笔朱批的密函。展开细读,只见上面写道:“百官视尔为异类,驳词政绩一概不信,此辈在京一直议论尔。今徐阶有才却失势,若能感化于他,使他信服尔之行事,岂不美哉?” 字里行间,既有对朝堂非议的了然,又藏着对张璁的考验。要他借着 “下属之缘”,打破同僚间的隔阂,更要让众人瞧瞧,他并非只懂争执的 “异类”。

张璁捧着那封密函,指尖触着朱批的温热,心中不禁一凛。先前他只当是吏部寻常铨选,此刻才知皇帝这般安排,竟是将徐阶化作了一块 “试金石”,试他的容人之量,也试朝堂非议的破解之法。他望着窗外,暗自思忖:这徐阶与自己素有嫌隙,要教他信服,岂是易事?可君意已决,便是再难,也只得应下。

而远在京城收拾行囊的徐阶,此刻还在为前路忧思,哪里晓得自己的去向,竟成了帝王平衡朝堂的一步棋。先前那些怜惜他的官员,若知晓这层帝王心术,怕是又要换一副感慨模样 原以为是遭了刻薄安排,谁知竟是卷入了更深的朝堂布局,只是这局中滋味,还得徐阶到了宁陵县,慢慢品嚼罢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