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原来最亮的星,是舍不得闭上的眼睛(2 / 2)
北极,诺亚站在冰冷的海岸线上,感受着刺骨的寒风。
他能感知到,北极狐带领的共生菌群,正沿着迁徙路线不断扩散,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流浪动物。
这些动物,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团结。
“跨物种的情绪预警网……这可真是个疯狂的想法。”诺亚喃喃自语道。
某科研团队试图捕捉样本进行分析,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传统的镇静剂根本不起作用——这些动物竟然能够提前预判陷阱的位置,巧妙地避开。
“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任何威胁都会被瞬间感知。”一名研究员无奈地说道。
诺亚明白,这些动物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通过共生菌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跨物种的情感共同体。
他没有阻止研究,而是引导洋流的震动频率,使菌群释放的信息素在人类接近时,转化为轻微的愉悦感,而不是恐惧。
当科学家们最终捕获一只幼崽时,它没有挣扎,反而用头轻轻蹭着研究员的掌心,发出呜咽的声音。
检测结果显示,这只幼崽的神经系统对“孤独”的刺激毫无反应——不是麻木,而是从未体验过孤立。
论文发表当日,全球的动物收容所自发发起了“治愈伙伴计划”,旨在为流浪动物提供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诺亚站在风中,看着那些被人类拥抱着的动物,低声说道:“你们不是被拯救的例外,你们是新世界的起点。”
苏砚漂浮在意识的边缘,感受着人类的思想波动。
她察觉到,人类正在逐步遗忘“母碑”的传说,就连《语脉编年史》也被归类为寓言集。
“如果我强行唤醒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再次引发对母碑的崇拜……”苏砚思考着。
她选择了相反的路径:将自己的最后残响,拆解为七种基础的情绪波段,嵌入全球儿童睡前故事的背景音中。
“希望这些微弱的情感,能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某夜,一位母亲为儿子读完童话,关灯前,她轻声问道:“害怕吗?”
孩子摇了摇头,稚嫩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不怕,刚才有个声音拍了我三下手。”
母亲一笑,以为孩子在说梦话,并没有在意。
而在宇宙深处,那颗燃烧着“未回应的我爱你”的星辰,轻轻地颤动了一下,仿佛在回应一次无人知晓的拥抱。
与此同时,在西伯利亚的雪原深处,一个孤独的身影,正艰难地跋涉着。
他衣衫褴褛,满脸风霜,手中紧紧握着一个老旧的罗盘。
韩松已经记不清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他只是依稀记得,自己似乎要寻找什么重要的东西。
突然,他停下了脚步。
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倒塌的广播站。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韩松喃喃自语道,罗盘的指针开始疯狂地旋转起来。
刺骨寒风如刀般刮过西伯利亚雪原,韩松步履蹒跚地站在那座倒塌的广播站前,锈迹斑斑的铁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残酷。
他搓了搓冻僵的双手,推开半掩的木门,一股霉味和着金属的冰冷气息扑面而来。
“我靠,这是哪个年代的古董?”
室内一片狼藉,散落着断裂的电线和腐朽的木板。
然而,在角落里,一台老式磁带机却还在吱吱呀呀地运转着!
磁头摩擦着磁带,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播放着的,竟是他三十年前录制的风声与喘息。
韩松愣住了,仿佛时间倒流,记忆瞬间涌上心头。
更诡异的是,每到午夜零点,机器竟会自动切换频道,传出一段稚嫩的童声,一字一句地朗读着《语脉编年史》的片段。
这广播站早已废弃多年,哪来的电,哪来的信号?
他顾不得寒冷,仔细检查着设备。
电源线早已断裂,天线也锈蚀不堪,根本无法接收任何信号。
唯一特别的是,一株散发着幽幽绿光的苔藓,紧紧缠绕着磁带机的核心齿轮,苔藓的脉动频率,竟然与他的心跳完美同步!
他颤抖着从怀中取出那支早已残破不堪的录音笔,笔身早已裂开,露出内部锈迹斑斑的零件。
“你也记得那些话?”他对着录音笔轻声问道,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
下一秒,磁带机戛然而止,紧接着,“噗”的一声,吐出一张泛黄的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竟是他自己年轻时的笔体:“不是它记得,是我一直没停下说。”
韩松缓缓地坐在冰冷的雪地上,掏出最后一支皱巴巴的香烟,点燃。
火光在黑暗中闪烁,烟雾袅袅升腾,模糊了他的双眼。
“原来守望,就是把声音活成呼吸。”
他将烟头狠狠碾灭在雪地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割破了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