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晨露窑边备新程(1 / 2)
青龙坡的清晨带着露水的凉意,欧繁星刚走出休息棚,就看到陈工匠蹲在窑口,手里拿着一块透明的琉璃片,正从测温孔往里看。
“陈师傅,您在看什么?”她走过去,轻声问。
陈工匠抬起头,脸上带着笑意。
“看釉色呢!里面的瓷坯已经开始发亮了,说明釉料烧得正好,再烧一天,就能出炉了。”他还把琉璃片递给肖芳菲。
“你试试,看里面有没有‘挂珠’——釉料要是釉化好了,会在瓷坯表面形成小水珠似的光泽,那就是烧透了。”
欧繁星接过琉璃片,凑到测温孔前,果然看到瓷坯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撒了层碎钻。
“真的有!”她兴奋地说。
陈工匠蹲在旁边,继续讲解:“这‘挂珠’越明显,说明釉料越匀,烧出来的瓷就越亮。我年轻时第一次烧瓷,就是因为没等‘挂珠’出现就出炉,结果瓷坯釉色发暗,浪费了好几块好坯子。”
裴洛南刚从窑址生活区回来,手里拿着一块新发现的陶片——陶片上刻着个小小的“福”字,边缘还很完整。
“刚去检查水井的时候发现的,应该是宋代窑工刻的,说不定是想讨个好彩头。”
他把陶片递给灵九儿,灵九儿赶紧放进密封盒里,贴上标签:“窑东生活区·带‘福’字陶片,宋代晚期。”
她还拿着陶片给肖芳菲看:“菲儿,你看这个‘福’字,刻得特别浅,笔画还歪歪扭扭的,应该是窑工家的小孩刻的,说不定是想给爸妈一个惊喜。”
肖芳菲接过陶片,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真可爱,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念想。”
顾繁星看到裴洛南,赶紧拿出簿背心:“洛南,快穿上!早上凉,别冻着。”
裴洛南接过背心,笑着道谢:“谢谢。”
他穿上背心,刚好合身,顾繁星满意地点点头:“就知道你穿这个尺码合适。”
上午,李教授给大家讲宋代窑工的烧瓷技巧。
“以前的窑工没有测温仪,全靠看火焰颜色判断温度。火焰是橘红色的时候,是预热阶段,大概1000c。
变成亮白色的时候,就是1200c,刚好能烧出青瓷的釉色。
要是变成蓝色,就说明火温太高了,瓷坯容易开裂。”
陈工匠接过话头,拿起一根燃烧的松枝。
“你们看这火苗,现在是亮白色,说明火温正好。要是火苗发暗,就得多添松枝。
要是火苗太旺,就把窑门开个小缝,透透气。
这都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法子,百试百灵。”
他还让灵九儿拿着琉璃片,教她怎么通过火苗颜色判断温度:“你看火苗根部,要是发蓝,就说明
肖芳菲举着摄像机,拍下陈工匠演示的过程。
孔浩宇帮她举着麦克风,确保能录下陈工匠的每一句话。
“你看陈师傅的手,虽然布满老茧,但特别灵活,选松枝、添松枝的动作都很准。”肖芳菲轻声对孔浩宇说。
孔浩宇点点头:“这就是传承下来的手艺,靠的是经验,是用心。就像你修机车,听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一个道理。”
下午,大家一起准备出炉要用的工具。
村长和村民一起搬来几块厚木板,村长还特意用砂纸把木板边缘磨光滑。
“别让毛刺刮到瓷坯。”张婶和王妈一起缝厚布,张婶教王妈:“缝布要‘密针脚’,一寸缝八针,不然瓷坯放上去容易滑。你看,这样缝出来的布结实,还平整。”
王妈学得很认真,手指被针扎了一下也不在意。“为了新瓷,这点疼不算什么。”
灵九儿整理好记录册:“这样记录的时候,能一眼找到对应的瓷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