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官路之谁与争锋 > 第1987章 和稀泥

第1987章 和稀泥(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面对李慧的一连串质疑,于振清的回答同样犀利。

“李书记,我觉得你在偷换概念。”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他的声音不知不觉高了许多:“工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确实非常巨大,但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是要分几步走,循序渐进的,而且,在此期间,企业还在不断的创造价值,完善自我造血功能,事实上,投入并没有你所说的那么大。即便没有中央投资,凭着抚川的财政状况,也完全可以支撑得起。”

李慧冷笑一声“如此说来,你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柳杖子矿的重新崛起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对吧?”

“当然承认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像柳杖子矿这种大型的矿产企业,要实现全面产业升级,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保守估计,至少要在三到五年吧,也许还会更长些,这是企业发展的规律。”于振清回道。

“可是,在同等资金条件和周期之内,为什么不选择投资短,见效快,风险可控的方式呢?你指责我偷换概念,我倒是觉得你因循守旧,一条道跑到黑,城市要建设,民生要改善,经济要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钱,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不能因为自已的某种情怀,就让所有纳税人买单吧!而且,还是个超级大单。”李慧也提高了声音说道。

这句话说得很重了。

于振清的嘴角抽动了下,脸色愈发阴沉,胸口一起一伏的,显然在努力地控制着内心的情绪波动。

李慧也意识到自已刚刚的话有点欠妥,于是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对不起,老于,我刚刚的话有些欠考虑,其实,我和你一样,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干部,对国有企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但时代变了,我们不能总活在回忆里,我相信你的初衷一定是为了让抚川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其实,我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俩的想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啊!”

于振清听罢,沉吟良久,这才苦笑着说道:“你说得没错,我79年参加工作至今,亲身经历了这座城市从辉煌到凋零又重新繁荣的全过程,我确实有着国企情结,但并不会为了所谓的情结,而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之所以坚持不放弃柳杖子矿,就是看到了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李书记,你很年轻,需要政绩,这我完全可以理解,但管理城市不能仅靠短平快,还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作为老工业基地,抚川和东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善的产业链条,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所有这些都是计划经济年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确实要有所取舍,如果柳杖子矿面临资源枯竭,那当然要及早放弃,另谋出路,但现在不是这样啊,抛开这轮机会不谈,单就柳杖子矿的现状,也远没到破产倒闭的程度,这一点,从中夏集团的积极参与也可见一斑。我敢断言,此番对全国有色金属矿藏的筛选,肯定是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只要抓住这个机会,柳杖子矿的前途一片光明,退一步讲,就算最终没能入围,我们也可以通过逐年的改造和升级,让这个老牌国企焕发青春,而不是以白菜价买掉!”

“我真是服了!你凭什么认为中夏集团就给出个白菜价呢?真要是那样,我第一个不答应。”李慧苦笑。

于振清冷笑一声:“如果有色金属矿产可以被开采利用,那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可以保证抚川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全产业链可以提供十多万个就业岗位,这还仅仅是表面数据,其为国家整体战略所做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的。相比之下,中夏集团现在拿出的几个亿,不是白菜价又是什么呢?”

李慧素以口才著称,但在于振清面前,却始终没讨到什么便宜,眼看话越说越僵,而且渐渐落于下风,于是朝着林海递了个眼色。

如果换在平时,林海早就适时的插话了,但今天他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不论是从两人特殊关系出发,还是站在既得利益的角度,林海都是应该支持李慧的。然而,他却另有打算。

这段日子,他陪着李慧在全市调研,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愈发升温,而这对林海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