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 第419章 打破常规

第419章 打破常规(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座占地百亩的贡院,宛如一座巍峨的小型城池城池,城内城外却是两种风景。

青砖灰瓦泛着冷光,将整个会试考场分割成无数个神秘的区域。

一行行整齐排列的巷道,宛如书册之上整齐排列的文字一般,延伸向未知的深处,让人望而生畏。

一位位学子此时正受困于城池之中,与案卷做着争斗。

此次会试,天下学子云集,人数之多,堪称历年之最。

为了容纳这些满怀壮志的考生,贡院不得不启用了一些尘封已久的陈旧考房。

王清晨和庞酉二人,作为此次会试的考官,今天便是巡视的重点这些陈旧考房,毕竟今日的天色可并不算好。

“这次会试,还是别下雨的好。”

贡院西北考巷,王清晨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这些陈旧考房位于贡院的边角,平日鲜有人至,如今重新启封,也不过是简单修缮。

好在贡院的工作人员提前数日便开始打扫这些考房,将蛛网清扫干净,地面擦拭一新。

至于更多的却是也没有了,若是遇到大雨,极有可能出现漏雨的情况。

如今,这些考房外表看起来与其他考房并无二致,但是具体如何就未可知了。

然而,运气同样也是科举的一部分。

而王清晨巡视的许多考房的学子,都没有做任何防雨的措施,最多也就准备了一把油纸伞而已。

在他们看来,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是才学,对于这些外在的因素并未太过在意。

这真是把会试想简单了,在接下来一连近十天的考试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任何一个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发挥。

“这天气真不好说!”庞酉顺着王清晨的目光看向天空,心中也不免有些担忧。

“吉人自有天相,或许不会下雨呢。”庞酉还是强作镇定安慰道。

他们的担忧并非多余。

……

不过,对于已经开始答卷的学子,他们也多了几分关注。

正如王清晨二人所料,当晚贡院中点灯熬夜者十之八九。

一盏盏油灯,在考房的窗棂间闪烁,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了学子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他们或是低头沉思,或是挥毫泼墨,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全力以赴。

“但愿明天能抽到个简单些的。”夜间巡视完毕,看到众学子如此刻苦,庞酉不禁感慨。

“再简单也不会简单到哪里去。”王清晨语气坚定地说道。

“这是抡才大典,又是皇太子第一次主导会试,过后还要主持殿试。

各部衙门必然十分重视,出题自然不会有丝毫放水。”这次会试的根本,王清晨看得清楚。

……

果不其然,第二日

在一众考官的见证下,众人打开了刑部考卷的密封。

随即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考卷上,刑部考卷竟然出了两道策论题,而且其他题目一点也不少,这算是比较少见的。

历年来,刑部的考卷几乎都是一些简单的研判题或者刑论题,出策论题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少之又少。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的考官们都感到十分意外,也为那些考生捏了一把汗。

“也不知这批学子是幸运还是不幸。”王清晨看着考卷,心中五味杂陈,替那些考生默哀。

如果能从这场会试中杀出重围,其学子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未来前途无量;

但如果接下来都是这种难度的话,那其中的那些普通考生就要做出取舍了。

三省六部考卷要想门门都答得滴水不漏,几乎不可能。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便是王清晨,也没太大把握能在如此难度的考试中也颇感压力。

而真正能在这场考试中崭露头角的学子,以后的前途肯定不可限量。

他们将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师弟觉得这案子该如何判?”每天的考卷也是一众考官每日的谈资。

虽然他们不会真的落笔,但在心中有个大概的判断,阅卷时也能心中有数。

“刑部不是给了答卷吗?”王清晨疑惑地问道。

“那有什么意思?我们要是主政一方的话,哪还有答卷?你不是在刑部观过政吗?你来看看这妇人应如何判决?”庞酉兴致勃勃地说道,眼中充满了期待。

王清晨看去,庞酉说的乃是一道研判题:“麻城县民涂如松之妻涂杨氏回娘家省亲,后由其兄长杨五荣送回。

当晚,涂如松称妻子失踪,发动众人寻找,而杨五荣却怀疑是涂如松杀妻后贼喊捉贼。

因杨氏尸体一直未找到,加之涂母许氏到省城伸冤,涂如松被释放。

后麻城县赵家河沙滩上流浪狗扒出一具皮肉无存的骸骨。

杨五荣认为这就是涂杨氏尸骨,遂去省城上告,涂如松再次被捕,一时舆论沸腾,麻城县令严振锐结案心切,随屈打成招,涂如松病逝狱中。

后三年,新任麻城县知县陈鼎发现涂杨氏依然健在,就藏在她兄长杨五荣家中,案件随之翻转。”

这道题目的要求自然是给有罪之人定罪,案情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麻城县令严振锐,其兄杨五荣肯定罪无可赦。

问题在于“死而复生”的涂杨氏是否应当定罪?其罪名为何?

这就是这道题目的难点所在。

“此毒妇心肠之恶毒实属难见,一而再,再而三唆使兄长置亲夫于死地,当处以极刑!”几人身侧的一位同考官大声说道,一时愤慨,满脸通红。

显然,他对于刑事并不了解,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仅凭主观臆断就做出了判决。

刑无出处便没有判决依据,这样的判决显然是不合理的。

“可是题表中并未表明其有唆使行为,如果单依此判决恐不能服众,

而且此妇也不合七出之例,此案确实棘手。”刑部郎中邓恪皱着眉头说道,一脸的严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