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听了大爷的故事, 王星想创业了!!(1 / 2)
刘满囤跟张大妈、小王他们说,他家里曾经有两台电视机,一台在客厅,一台在卧室。
有一天,他突然让儿子把卧室那台搬走了。
刘满囤的儿子不解,问他为什么。
刘满囤说:“人这一辈子,精力是有限的。
我想把醒着的、清醒的时间,多用在看看书,和你们聊聊天,或者就是单纯地发发呆上。
少一个屏幕,就少一份干扰。”
刘满囤的衣柜里,衣服不多,但每一件都质地精良,穿着得体。
他从不追求名牌,只在乎舒适和耐用。
刘满囤吃饭也很简单,粗茶淡饭,应季的蔬菜,但他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怎么把最普通的食材做得健康又美味。
他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堆砌。
刘满囤通过削减这些无谓的开销,并非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实现一种心灵的自由。
当一个人的欲望变得简单,他的幸福就会变得唾手可得。
他不再需要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获得满足感。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邻居小孙,换了一辆价值不菲的京驰E-300新车,特意开到刘满囤面前炫耀。
刘满囤只是笑了笑,夸了一句“车不错”,然后继续侍弄他的花草。
小孙有些失落,觉得大爷没眼光。
过了几天,小孙又来到刘满囤面前,这次他特意戴了块新买的瑞士名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刘满囤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抬头看了一眼,温和地说:“嚯,换新表了,配你这身气质。”说完又低头专注于手中的花枝。
后来,小孙因为车贷和高昂的保养费用而焦头烂额,才慢慢体会到刘满囤那份淡然背后的智慧。
他关掉的不仅仅是一台电视机,更是通向浮躁与焦虑的大门。
他留下的,是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更多关注内心的空间。这种由内而外的富足,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如今步入晚年生活,刘满囤并没有选择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颐养天高。
当物质生活不再成为他的困扰后,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参与和志愿活动中去。
刘满囤成了社区里最活跃的志愿者之一。
每天早上,除了去永定河公园锻炼,他还会顺便检查一下街道里的公共设施,哪里有路灯坏了,哪里的井盖松了,他都会第一时间记下来,向居委会反映。
他觉得,刘家庄是大家的家,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它变得更好。
刘家庄西岸区街道办要组织一个老年书画学习班,但缺少有经验的老师。
刘满囤年轻时候跟一位在他家乡下放的老书法家练过几年书法,这些年来也坚持不懈地书写,比一般书法爱好者强多了,于是他便主动请缨,当起了义务教师。
他从不迟到早退,对每一位老年学员们都耐心指导。
在他的带动下,书画班越办越红火,成了街道办老年人活动中心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着老伙伴们在纸上挥毫泼墨,脸上洋溢着学习新知的快乐,刘满囤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
在风景如画的刘家庄,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可谓幸福美满。
他们不仅衣食无忧,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社区里完善的养老设施和贴心的医疗服务,让每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然而,放眼全国,并非每个地方都能像刘家庄这般幸运。
在别的地方,仍有许多生活拮据的家庭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们急需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令人敬佩的是,刘家庄人多年来始终怀揣着一颗赤诚的爱心。
他们自发组织的慈善活动早已闻名全国,从捐资助学到扶贫济困,从关爱留守儿童到帮扶孤寡老人,刘家庄人的善举如春风化雨,温暖着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些年来不仅是官方组织的慈善,就是刘家庄民间自发的慈善活动也是比比皆是。
刘满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去探望一些困难家庭和孤寡老人。
陪他们聊天,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刘满囤从不以施舍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给予他们尊重和温暖。
他知道,精神上的慰藉,有时比物质上的帮助更为重要。
一次街道办组织的慈善募捐活动中,刘满囤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几位企业家朋友,为街道办的公益项目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这件事让他在街道办附近社区里的威望更高了,但刘满囤自己却从不提及。
在他看来,做这些事不是为了名声,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价值。
通过这些志愿活动,刘满囤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他发现,当一个人不再只为自己而活,他的世界会变得无比广阔。
刘满囤不再是那个只关心自己财富增值的商人,而是一个心怀社区、乐于奉献的刘家庄普通公民。
这份在奉献中获得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是他所有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一笔。
一个人的成功,若没有家人的分享,那便只剩下孤单。
刘满囤深知这一点。
在刘满囤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无论是当初毅然辞职的艰难,还是后来投资时的巨大压力,家人的支持都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尤其是他的妻子高秀兰。
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
当初刘满囤从刘家庄的机械厂辞职,她是第一个反对的,也是第一个转为支持的。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高秀兰没有一句抱怨,只是默默地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刘满囤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外面闯荡。
高秀兰常说:“我相信你的眼光,就算失败了,大不了我们从头再来,我陪你。”
这句话,刘满囤记了一辈子。
如今生活好了,刘满囤对高秀兰更是充满了感激和疼爱。
他们像年轻时一样,会手牵手去散步,会一起坐在院子里看日落。
他们之间的话不多,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几十年的风雨同舟,早已将他们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孩子们也继承了刘满囤的智慧和品格。
刘满囤从不要求孩子们必须成为多么成功的人,只希望他们能成为正直、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他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生活哲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
刘满囤告诉孩子们,理财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积累数字,而是为了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每周日的家庭聚餐,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孩子们会带着各自的家庭回到刘家庄西岸区胡同的老院子。
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周的见闻和趣事。
刘满囤会听孩子们讲工作上的烦恼,用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孙子孙女们则围着他,听他讲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