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文豪1983 > 第445章 燕大六院

第445章 燕大六院(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445章燕大六院

「有这么一个!」

余切点头承认,并且大方让魏玮来观看。

魏玮本身是首都军区的文化部门,领导层的顾问。他是加强版本的「徐驰」,既在传记领域很有建树,同时也是个一流的作家。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中,就有魏玮的作品《东方》。

只见到他毫不客气,坐在软卧通铺上看了起来,先说了一声:「好字!看起来不费力!」

「过奖了。」余切道。

魏玮既然在看小说,余切就走出单间,在餐车的过道上观看风景。列车正在中原大地上飞驰,相较于前几年,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改开以来,最先发生巨变的是沿海省份。十年下来,这一时期内地和沿海之间存在一道看不见的「壁障」,在内地,一千块钱已经算是高收入,而在鹏城,在沪市等地,已开始出现几百块钱一个月的技术工作!

说是「技术」工作,实际上是电镀、烧焊,乃至于新华印刷厂厂内那些负责版印的技术活儿,他们都能在沿海受到追捧。

新建的厂房,会说白话、英文的倒卖商人,下海闯荡的前教授————这些人正在深刻改变时代本身。

当列车离开郑洲,进入到大片田野当中,余切终于看到不一样了。在秋末初冬时节,部分地区的农户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当天天气晴朗,地里面不时有产自沪市的国营拖拉机出现,农户使用拖拉机进行翻土和播种。

机器仍然是很少的,但比起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大有变化。

余切把中原土地的生产方式的变迁,看做经济变化的最后一处「处女地」。

因为这里千百年间,未曾有过巨变。这不光是他这样看待,农发所的林一夫也是这么看待的,他原以为内陆和沿海差距极大,内陆的农民需要北上广的专家前来指导,如何使用新式机械进行生产。

但在他调研的这些时间里,林一夫惊讶的发现。那些发生在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事情,在中原大地也发生了,农户根本无需外人来指导,他们之中的一些聪明人,自发的聚集起来,购买农业机械,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弄清楚了如何使用。

接著会怎么样?

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最终会在下一个十年大规模流向沿海,开启这片大陆经济腾飞的关键。

就算是我什么也不做!我也会在十年二十年后拿到诺奖吧!

余切心里感慨。

八零年代已接近末尾,「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派系的作家们,固然从学习西方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关注起本土的事情来。

然而他们缺乏经济意识,因而从头到尾极少描写过这一土地在十年间爆发出的经济现象,而专注于个人情绪表达。

在城市里,余切已经圆满完成了这一任务。

《大撒把》之于留守的知识分子;《我们俩》之于进城务工人员;《和你在一起》之于留守儿童;不同阶层,年纪,身份的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三部曲里面,余切描绘了这十年的浪潮发生了什么。

将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再来重新观看,会发现这些「小说角色」,恰恰是下一个十年,这片大陆诞生出故事的主要人群。

约摸两三个小时,魏玮从单间走了出来。

他轻声道:「顾晓梦后面怎么样了?李宁玉是不是要举报她?」

在《风声》中,李宁玉是明面上的「主角」,她肩负组织的任务,潜伏在人群当中,和神秘的「老鬼」进行联络。而顾晓梦是另一条线上的主角,顾晓梦就是「老鬼」。

「你小说怎么能停在这?」魏玮急道,「顾晓梦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让李宁玉举报自己。后来呢?」

余切笑道:「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正在想她应当如何把情报传递出来!」

「谁?」

「顾晓梦。」

「为什么是顾晓梦?为什么不能是李宁玉?你知道吗,一个小小的密室里面,竟然就有李宁玉,吴大队长,顾晓梦三个地下党,他们之间不知道身份,都以为是孤身一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因为我在渣滓洞看过。」

余切回忆起他在渣滓洞参观的那几天。一般认为,地下党总是意志坚定,在阶级上怀有巨大仇恨的赤贫知识分子来担任。

实则不然。当时被关进去的「囚犯」,除了罗广斌之外,还有一大批家境良好,在中央大学读过书,全凭一股报国热血的年轻人。其中有人甚至是豪门之子,样貌,学历简直挑不出毛病。

他们绝不是当时果党统治下的「失意者」。

这是来参观的人普遍感到惊讶的一点。

你那样有钱,有势,你为何要闹革命呢?

这正是渣滓洞值得纪念的一点,果党传奇性的将佃农和豪门,知识分子和文盲都联合起来了,他们共同的反对这一政府。

余切的老师马识途也是地下党。而马识途家里在解放前是很有资产的,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你这小说好,好!」魏玮激动道。「怪不得你要把顾晓梦设计成富家子弟,原来是有出处。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主义真!」

魏玮握住余切的手:「余切,余老师!你这是在渣滓洞悟出来了,我看,《风声》将是你不逊于《潜伏》的代表作。」

三天两夜。

余切抵达京城后,魏玮向他「讨稿」。

「余老师,你能否把稿件给我,我发去人民文学?」

魏玮和《人民文学》长期合作。不过,他的意思是不用发去文学期刊,而是直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那里发行,一经面世,就是单行册。

随著版税制度的到来,一些知名作家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毕竟文学期刊就是给出四十元千字,八十元千字————和直接的版税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余切委婉拒绝。「我要发给《红岩》杂志社。那是我发迹的地方,对我来讲,有特别的意义。」

「这是当然了!」魏玮沉默了片刻。

不料,余切却问了他一个问题。

「魏老师,你认为个体户能不能坐软卧?」

魏玮蒙了。「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我好奇。」余切说。

「软卧是给高级干部、因公残障人士,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员、作家————这些人来使用的。我们还是个穷国,就以你的小说来讲,如果按照市场价来支付,怕是万金都不够!一些文学杂志要破产!」

「我已经看到卡达赠你数百万的新闻,惭愧哟!茅盾奖奖金才三千元!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学最高奖!」

魏玮讲到这里,摇头:「所以,我确实不赞成个体户坐软卧。他们钻了国家的空子,一些人做的贡献比他们要大,却拿不到一分钱!软卧是他们的大红奖状」!个体户拿钱坐软卧,把他们最后一丝尊严也夺走了!要出大乱子!」

余切以为,魏玮马上要说什么暴论。然而魏玮又道:「当然,我在公开场合不会讲这句话。时代在变化,我瞧不上个体户,也不至于要奚落这些人。」

魏玮是后世「网络谣言」的受害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