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现在搞合作社是不是步子大了些?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现在搞合作社是不是步子大了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合作社不是新鲜事物,从国家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它的雏形——互助组。

在场的这些人都听说过合作社,但除了李龙,谁也没仔细研究过——谢运东应该是问过长辈的,所以才会拿出来讨论。

其实李龙觉得这倒的确是一条好路子,倒不是说非此不可,只是后世已经趟出路子来了,现在拿过来提前用倒也不是不行。

李龙从来就没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他不算最聪明、最有智慧的那个,只不过因为重生,吃到了每次大机遇、大变革的红利,所以赚得多一些。

其实他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些,他过得并不会比在座的其他人好多少。

那么既然谢运东已经提出了合作社,这玩意儿在十多年后大放光彩,那么说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现在要开始搞,也不是不行。

重点是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立合作社的基本条件:第一,几个人大差不差的算是志同道合,第二,种棉花的地不少,几家加起来不说到上千亩吧,至少也五六百亩了,初具规模了,而且以后还可以扩大。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农业机械化基本上达标。

这时候的合作社可不是初级时期的互助组,那时候因为人力、农具、牲口严重不足,就只能通过互助的形式,互相帮助着把地种下去收上来。

其实在二十年后村里实行的合作社,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级合作社有点类似,土地、农具入股,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个人,但使用权归合作社;收入按“土地分红”和“劳动报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

李龙当时参加了合作社成立大会,对合作社的章程很清楚,大框架现在拿来就可以用,想来在座的这些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不过他并没有立刻说这些,要听大家的意见。

“我问过队里一些老人,原来咱们这里搞过互助组,也搞过合作社。老李哥曾经就当过合作社的社长,不过因为咱们这生产队成立时间不长,合作社没存在多久,这队里就搞了大食堂,人民公社一搞,合作社就废了。”开口的还是谢运东,他说道:

“我之所以想着搞合作社呢,主要是觉得咱们现在种的地多,人口又少,单打独斗的话,说实话一来人力资源比较缺,二来各家都在找人,那浪费也不少,还不如搞个合作社,这样找人统一找,干活统一干,效率就上来了。”

其他人听着都点头,这话不假。

就以种棉花为例,需要人工干活的就是那么几个阶段,播种、间苗、补苗、锄草、打顶,最后拾棉花。

每个阶段相隔有一段时间。如果各家都找长工,可能会把干活的时间拖长,中间的空隙就浪费了。

但不找的话又不行,有些需要干活的,临时找零工还不一定合适,而且零工干活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棉花产量的下降。

这是个难题。

“再就是现在咱们几家都有农业机械,老李哥和小龙家里的大马力拖拉机更厉害。”谢运东继续说道,“其实说起来真要成立合作社,对老李哥和小龙家是不太公平的。

毕竟他们有机械有人,自己干也能干得好,我们要加入进去算是拖累。

但是呢,从一开始种打瓜到现在,老李哥和小龙就带着咱们,所以我的意思就干脆搞个合作社,咱们需要小龙的技术指导,也可以把小龙的这些个种棉花的技术作为入股一部分……总不能一直占人家便宜对吧?”

其他人明白过来,纷纷点头。

就是,把技术作为入股一部分,他们没有一个有意见的。

说实话无论是种打瓜还是种棉花,还是先前的编抬把子、扎大扫把,都算是沾了李家的光。

现在让李龙以技术入股,算是回馈或者说回报,没有人不愿意。

李龙笑着摆摆手,继续听谢运东说话。

“咱们先喝一杯吧。”谢运东半开玩笑的说道:“这些年咱们也赚了不少钱,说实话啊,这大部分赚的钱都是和老李哥、小龙有关系。老李哥不在,咱们和小龙喝一个?”

大哥李建国没在,是因为他也有酒局。作为四队的建队元老,加上为人仗义,到了冬天,他的酒局比李龙只多不少。

“来来来,该喝!”其他人都端起了杯子。

李龙也没客气,端起杯子笑着说道:“来来来,伊犁那边的酒,现在名气不大,但酒是真不错。”

这时候伊犁特曲名声还没走出河谷,那句“英雄本色”的广告语还没出来,所以不为众人所知。

几个人碰了杯之后,李龙一口喝完,喝了一口茶,先给自己倒上,然后给其他人倒。

酒司令嘛,以身作则。

大家都把酒喝了,谢运东抹了一把嘴说道:

“这酒不错。”

“反正我喝着就是辣。”陶大强喝完赶紧拿筷子夹着咸菜吃了两口说道,“酒这玩意儿,我尝不出那么多门道,就是感觉有些喝着凉,有些喝着辣,有些喝了能热到胃里。”

“喝着凉的,那你就别往下喝了。”李龙这个有经验,“喝着辣的那就随便,喝着热的那才对。”

“嘿嘿,我喝着也都是差不多。”梁大成笑着说道,“要说平时,让我喝我都不喝,但这样聚一起的时候,喝些酒感觉还怪好哩。”

“行了,听听老谢说一说合作社的事情吧。”贾卫东说道,“咱们几个都不太懂,要好好听一听,说不定明年就能搞了。”

“对对对。”梁大成说道,“这是正事。”

“不算啥正事,就是随便说一说,看大家的想法。”谢运东笑着说道,“那我继续说?”

“说说说,快说。”陶大强放下筷子说道。

“那就继续。我觉得我们能搞的,就是按以前初级合作社的模式,各家拿地入股。当然不光是地,除了先前说的小龙拿技术入股之外,还要拿农具,比如小龙的大马力拖拉机,咱们各家都有的打药机、中耕机,还有小四轮拖拉机、小龙家的打杆机等等。

入股之后,后续拿到的收成,除去成本,就按股数进行分红就好了。”

“那谁干活?”梁大成问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光入股了,干活还是我们这些?那如果有人偷懒呢?如果有人有事干不了活呢?……小龙,我不是说你,你要不来我们都能理解,你不一样。”

谢运东卡了一下,原本他打算是说大家都干活的,但这又涉及到了干活的公平性。

如果让大家都干活,因为这已经是一个集体了,那干活的积极性怎么保证?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其他人都沉默了——这个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锅饭为什么被现在的人给厌恶,不就是因为许多人出工不出力吗?

“我听说当初分田到户的时候,老家生产队把一些拖拉机都给卸掉,各家分掉了。”贾卫东拿着筷子夹着一块兔子肉,边吃边说道。

“还能这么干?勺掉了吧?”梁大成基本上没回过老家,并不清楚这样的情况。

“不止一个地方,好多地方都是这样。”谢运东摇了摇头,“也不知道他们是咋想的。”

四队这边,包括玛县许多地方,或者说北疆大部分地方,包产到户,分队产的时候,都是把大拖拉机留下来,要么队中公有,要么直接欠账分给个人。

这样的话,至少队里进行犁地操作的时候,有大拖拉机用。

当然为了大家能接受,就抓阄,这个最公平,谁也没话说。

难道这些人不想想吗?没了大拖拉机,犁地用牛吗?退回到封建时代?

理解不能。

“咱们还是说合作社的事情。”陶大强还是倾向于搞这个合作社,他看向了李龙,“龙哥,这事你是不是有办法?”

其他人也看向了李龙。

从八一年李龙自乌城回来,他在大家眼里的形象就变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