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一言定策获圣心,满朝争颂韩栋梁(2 / 2)
我大宋十万精锐尚且不能挡其锋芒,西夏小国寡民,军队再是悍勇,又如何能抵挡得住那人间凶器?
若只是白白让西夏消耗兵力,却伤不到萧峰分毫,岂不是白费功夫?”
韩琦心中暗叹一声——陛下只知大宋禁军的颓势,却不知西夏铁鹞子的精锐,论单兵战力,未必就比大宋禁军差。
但这话是万万不能宣之于口的,否则便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缓缓捋了捋颌下的白须,用一种沉稳而带着一丝冷酷的语气说道:
“陛下明鉴,萧峰之勇,确非寻常军队可敌,老臣也从未奢望李谅祚能凭一己之力,阵斩萧峰于西夏境内。”
他话锋陡然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图穷匕见:“此计之妙,不在于‘杀萧峰’,而在于‘驱虎吞狼’,在于‘隔岸观火’!
无论李谅祚成功与否,我大宋都毫无损失!”
“若他侥幸成功,萧峰殒命西夏,自是去了我大宋心腹之患,举国同庆;
若他失败,损兵折将的是西夏,消耗的是西夏的国力,结下深仇大恨的,也是西夏与辽国!”
韩琦的声音越来越高,“届时,萧峰即便安然抵达兴庆府,面对一个因他而内部撕裂、实力受损的西夏,面对一个对他恨之入骨的国主李谅祚,他还能顺利与西夏达成联盟,共抗我大宋吗?”
他重重一揖,掷地有声:“陛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此计对我大宋而言,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好!
好一个百利而无一害!”
龙椅上的赵煦闻言,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多日来积压的阴郁仿佛一扫而空!
他越琢磨越觉得此计精妙——既不用大宋出兵,也不用耗费粮草,只需派一个使者,便能搅动西夏风云,将所有的风险和代价都转嫁给西夏,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韩爱卿真乃国之栋梁!
社稷之臣啊!”
赵煦大喜过望,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当即下令:“赏韩琦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加封太子太保!
此事,便全权交由韩爱卿负责,一应人手、物资,皆可便宜行事!
苏颂即刻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出使西夏之事,也由他负责!
务必要让那西夏,乱起来!”
眼见皇帝龙颜大悦,龙椅上的赵煦连喊三声“好”,又当场下旨重赏韩琦,将出使西夏、搅动风云的事全权交其负责——这姿态已然明了,韩丞相此计不仅得圣心,更是成了眼下朝堂的“定海神针”。
方才还为“计策可行性”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瞬间换了副面孔,纷纷收敛起之前的质疑与争执,潮水般围拢到韩琦身边,你一言我一语,马屁拍得震天响,那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要快。
最先改口的便是方才第一个跳出来质疑的御史中丞王岩叟,他此刻早已收起了满脸的凝重,脸上堆着比春日暖阳还要和煦的笑容,凑到韩琦身侧,微微躬着身子,语气里满是敬佩:“韩丞相果然是老成谋国!
方才是下官愚钝,未能看透此计深意,如今想来,丞相这‘驱虎吞狼’之策,简直是神来之笔!
深谋远虑,算无遗策,有您在,实乃我大宋之福,陛下之幸啊!”
说罢,还不忘偷偷瞥了眼龙椅,见皇帝正含笑看着这边,连忙又补了一句:“有丞相主持大局,何愁萧峰不灭,何愁边患不平!”
紧随其后的是户部尚书张方平,他捋着山羊胡,脸上的谄媚几乎要溢出来,声音也拔高了几分,像是要让殿内所有人都听见:“韩丞相此计,堪称千古奇策!
您想啊,萧峰那贼子再勇,一旦陷入西夏内斗的泥潭,必定首尾不能相顾——李谅祚拦他在前,李秋水疑他在后,辽国那边又催他速归,他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架不住这般折腾!
此计一出,陛下从此便可高枕无忧,我大宋的江山,也能安稳无忧了!
丞相之功,当载史册啊!”
吏部侍郎曾布也挤了过来,对着韩琦拱手笑道:“丞相高瞻远瞩,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及!
方才章副使还担心李谅祚调不动兵,下官也跟着犯嘀咕,如今听丞相一分析,才知丞相早已将西夏内情摸得通透——连李谅祚有多少心腹亲军都了如指掌,这等筹谋,真是令人叹服!
有您坐镇中枢,我大宋文有良相,武有能将,何愁辽贼不破!”
素来以刚直着称的兵部尚书郭逵,此刻也收起了方才的严肃,走到韩琦面前,语气虽不如旁人那般谄媚,却也带着几分真心的赞叹:“韩丞相,末将先前多有疑虑,是末将目光短浅了。
此计不仅不用我大宋一兵一卒,还能让西夏与辽国结仇,着实是妙!
您虽为文臣,却比我们这些武将更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有您在,何愁天下不定,何愁边尘不清!
末将佩服!”
枢密副使章惇也紧随其后,脸上带着几分释然的笑容,对着韩琦拱手道:“丞相此计,环环相扣,算尽了人心与权术,尤其是那句‘百利而无一害’,真是点醒了我等!
先前我担心李谅祚不听调遣,如今才明白,丞相要的本就不是‘杀萧峰’,而是‘乱西夏’——哪怕只是袭扰一番,埋下猜疑的种子,便是成功!
这份心思,缜密得令人心惊,章某自愧不如,丞相真乃国之柱石!”
连平日里不太出声的礼部尚书许将,也上前凑了热闹,语气谦和却满是推崇:“韩丞相三朝元老,历经风浪,果然有定国安邦之能!
此计既解了眼前萧峰之困,又断了辽夏联盟的可能,一举两得,还无半分风险,真是万全之策!
有您辅佐陛下,我大宋必定国泰民安,重现太平盛世啊!”
一时间,金銮殿内“丞相英明”“国之栋梁”“千古奇策”的夸赞声此起彼伏,方才的争执与担忧早已烟消云散,每个人脸上都堆着或真心或假意的笑容,围着韩琦连连恭维——毕竟,谁都清楚,此刻捧好了这位得圣心、掌大权的老丞相,便是捧好了自己的前程。
此刻殿内马屁如潮,方才的绝望、争吵与质疑,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
而一条以“驱虎吞狼”为名、实则搅动西夏风云的毒计,就在这大宋的金銮殿上,在君臣的“同心协力”中,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