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二五)(2 / 2)
海警船的警灯在夜色里渐远,陈轩和苏晴的快艇仍停在魔鬼湾海域。苏晴趴在船舷边,借着潜水灯的光往水下看,幽深的海水像块墨玉,只隐约能瞧见几道晃动的光影——是海警留下的水下监测设备,正实时传回沉船区域的画面。
“赵队长说,专业打捞队明天一早就到,今晚先让设备盯着,防止还有漏网的盗捞者。”苏晴直起身,抹了把溅在脸上的海水,“不过我总觉得,刚才那伙人来得太巧了,我们才发现瓷片三天,他们就找过来了,会不会是有人走漏了消息?”
陈轩靠在快艇的驾驶座上,指尖转着那枚玄鉴镜。镜面反射着远处的星光,映出他沉思的神色:“老周那边我问过,他只跟我们提过水下有东西,没敢告诉别人。你工作室的照片,除了我和博物馆的人,还有谁看过?”
苏晴皱着眉回想:“就上周整理资料时,实习生小杨进来送过咖啡,可能瞟到过电脑屏幕……但小杨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应该不会跟盗捞团伙有牵扯。”话虽这么说,她心里还是泛起一丝疑虑,毕竟沉船的消息若不是内部泄露,盗捞队不可能精准找到魔鬼湾的这片海域。
正说着,陈轩的手机响了,是市博物馆的馆长林教授打来的。“陈轩,你跟苏晴没事吧?刚赵队长说你们遇上盗捞的了。”林教授的声音透着担忧,顿了顿又道,“还有个事,刚才接到省文物局的通知,三天前有份关于滨海海域疑似古沉船的备案报告,从我们馆的系统里被人调阅过,调阅记录显示的Ip地址,是你们工作室附近的一个网吧。”
陈轩和苏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林教授,能查到调阅人的信息吗?”陈轩问。“网吧是无实名登记的那种,查不到具体人,但时间点刚好是苏晴拍到照片的第二天,大概率是有人盯上你们了。”林教授的语气沉了下来,“明天打捞队到了,你们一定要小心,别单独行动。”
挂了电话,苏晴的脸色有些发白:“这么说,真的有人在盯着我们?可谁会对沉船这么感兴趣,还特意去调阅备案报告?”陈轩收起玄鉴镜,启动快艇的引擎:“能接触到博物馆系统,又知道我们在查沉船的,范围不算大。先回去,明天打捞开始,真相应该就能露出来了。”
快艇调转方向,朝着滨海港驶去。夜色中的大海格外安静,只有引擎的轰鸣声和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苏晴靠在船舷上,望着远处城市的灯火,心里却没了之前的轻松——原本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文物保护,现在看来,背后似乎藏着更复杂的牵扯。
第二天一早,陈轩和苏晴刚到码头,就看到几艘大型打捞船已经停在岸边,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搬运设备。赵队长带着几个海警在维持秩序,看到他们过来,立刻迎了上去:“打捞队的张教授来了,正在船上等着你们呢。”
跟着赵队长登上主打捞船,甲板上一个戴着金丝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图纸研究,看到陈轩,立刻伸出手:“陈先生,久仰大名,我是张启明,负责这次的打捞工作。”陈轩握住他的手,笑着道:“张教授客气了,您在水下考古领域的成果,我早就拜读过。”
寒暄过后,张教授将图纸铺在甲板的桌子上,指着上面标注的魔鬼湾海域图:“根据苏小姐提供的照片和海警昨晚的监测数据,沉船的位置大概在这片区域,深度约四十米,周围有三块大型暗礁,打捞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带来了侧扫声呐,先确定沉船的完整度,再制定打捞方案。”
说话间,工作人员已经将侧扫声呐的设备放入水中,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水下的三维图像。随着图像逐渐清晰,一艘长约二十米的古船轮廓出现在屏幕中央,船身虽然有些破损,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船仓的位置隐约能看到堆放的木箱形状。
“是明代的福船形制,”张教授的眼睛亮了起来,指着屏幕上的船身线条,“这种船多用于官运,看来陈先生之前的判断没错,这确实是一艘官船。”苏晴看着屏幕上的古船,心里的激动压过了之前的担忧:“只要能完整打捞上来,里面的文物说不定能填补明代海运史的空白。”
就在众人围着屏幕讨论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喊道:“张教授,声呐扫到船尾有异常,像是被人动过手脚!”众人立刻凑过去,只见屏幕上的船尾位置,有一块区域的图像格外模糊,边缘还带着不规则的划痕。
“是炸药的痕迹,”张教授的脸色沉了下来,“有人用炸药炸过船尾,看样子是想强行打开船仓,但没成功,反而破坏了船身结构。”陈轩皱起眉,昨晚的盗捞团伙虽然带了潜水装备,但没听说他们有炸药,难道除了那伙人,还有其他人盯上了这艘沉船?
“先派潜水员下去探查情况,注意安全。”张教授对着工作人员下令,转头看向陈轩,“陈先生,你对文物鉴定在行,等下潜水员带上来的东西,还需要你帮忙看看。”陈轩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那片模糊的区域——炸药的痕迹很新,应该是最近几天留下的,这背后的人,比他们想象的更急着拿到沉船里的东西。
半小时后,第一个潜水员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一块完整的青花瓷盘。“张教授,陈先生,这是从船仓破损处找到的,上面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潜水员兴奋地喊道。
陈轩接过密封袋,拿出玄鉴镜对着瓷盘照了照。镜面下,瓷盘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可见,釉色温润如玉,确实是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但当他的目光落在瓷盘底部时,突然顿住了——款识的字体虽然模仿得很像,但笔触里少了官窑特有的规整,更像是民间仿品。
“不对,这不是官窑瓷。”陈轩皱着眉说,“宣德官窑的款识‘德’字心上少一横,这个瓷盘上的‘德’字是完整的,而且釉面的气泡分布不均匀,是后期仿造的。”张教授闻言,立刻拿过瓷盘仔细查看,过了一会儿,脸色凝重地说:“陈先生说得对,这是清代仿宣德的瓷器,怎么会出现在明代的官船上?”
就在这时,第二个潜水员也上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铜制的盒子:“张教授,这是从船尾炸破的洞里找到的,盒子是密封的,没敢打开。”陈轩接过铜盒,入手沉甸甸的,盒子表面刻着复杂的云纹,边缘还有明显的碰撞痕迹,应该是被炸药炸出来的。
小心翼翼地打开铜盒,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卷泛黄的锦缎文书。陈轩轻轻展开文书,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是明代的官方文书,开头写着“永乐十三年,遣内官郑和使西洋……”
“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文书!”张教授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记载大多遗失,这卷文书要是真的,价值连城!”陈轩却没那么乐观,他指着文书末尾的印章:“这个印章是‘南京工部造’,但永乐十三年,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都是由龙江宝船厂建造,不归工部管,这文书有问题。”
苏晴看着桌上的仿品瓷盘和可疑文书,突然想起昨天林教授说的备案报告被调阅的事:“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在沉船里放了这些假文物,想混淆视听?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轩的指尖轻轻敲着桌子,目光望向远处的魔鬼湾海域。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可谁也不知道,这片看似平静的海水下,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突然想到什么,抬头对着张教授说:“张教授,让潜水员再去船仓深处看看,我怀疑,真正的文物早就被人转移了,留下的这些,都是用来迷惑我们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