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滨海风起,民间守护者(一四二)(1 / 2)
第1081章:滨海风起,民间守护者
滨海市的初夏,总带着一股潮湿的暖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巷里,给墙角的青苔都镀上了层金边。陈轩站在“聚珍阁”的雕花木门廊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青铜三目佩——这枚伴随他一路走来的古佩,最近总在他靠近沾染过文物犯罪气息的地方时,透出一丝微弱的温热,像是在无声地警示,也像是在为他的每一次出手鼓劲。
“陈先生,您可算来了!”聚珍阁的老板周怀安满头大汗地从店里跑出来,手里还攥着块沾了墨渍的帕子,“里面都等着呢,记者们的相机镜头都快架到我那方清代砚台上了。”
陈轩笑着点头,跟着周怀安往里走。聚珍阁是滨海市资历最老的古玩店之一,周怀安为人正派,这些年常给陈轩提供些黑市的零碎线索,算是半个盟友。今天这里被临时借作发布会场地,原因无他——三天前,陈轩、苏晴和小林组成的团队,刚协助警方端掉了一个盘踞在城郊的文物造假窝点,起获了近百件仿制的唐宋瓷器,其中最棘手的“唐三彩马”,连省文物鉴定中心的老专家都差点看走眼,最终是陈轩用天眼穿透釉面下的现代化学颜料痕迹,才让这批赝品无所遁形。
店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举着话筒和相机,看到陈轩进来,瞬间就围了上来。苏晴穿着一身干练的白色衬衫,正站在人群外围和一位穿警服的中年男人说着什么,见陈轩进来,她眼睛一亮,冲他比了个“一切就绪”的手势。那穿警服的男人是市刑侦支队的副队长赵刚,这大半年来,陈轩团队和他合作过三次,从地下黑市的文物交易到古墓盗掘案,赵刚对这个“民间鉴宝师团队”的信任,早已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如今的倚重。
“陈先生,请问这次破获的造假窝点,和您之前追查的跨国文物集团有关联吗?”一个戴眼镜的女记者率先发问,话筒几乎递到了陈轩嘴边。
陈轩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的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沉稳却清晰:“根据我们在窝点搜到的账本和通讯记录,这个团伙确实在为一个境外买家提供高仿赝品,用以替换国外博物馆展出的部分中国文物。不过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买家是否与我们一直在追查的‘黑鸢’有关联。”
“黑鸢”两个字一出,现场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自从上次古沉船事件后,陈轩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提到了这个神秘的黑市幕后黑手,一时间,“黑鸢”成了滨海古玩圈乃至全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热议话题。有人说他是盘踞在欧洲的华人古董商,有人说他是某个跨国犯罪集团的头目,更有甚者,说他手中掌握着数不清的中国流失文物,却以天价在黑市流通,赚着损害民族文化的黑心钱。
赵刚适时上前一步,接过话头:“目前警方已经对该窝点的主要嫌疑人展开审讯,同时联合国际刑警,对境外买家的身份进行追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陈轩先生、苏晴女士和林先生组成的团队,他们提供的线索和专业鉴定,为案件的快速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民间文物守护者’。”
“民间文物守护者”——这个称呼从赵刚口中说出,比任何赞誉都更有分量。苏晴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被恶意破坏,玻璃碎了一地,相机镜头也被砸得稀烂,当时她还害怕得彻夜难眠,可现在,看着眼前这些期待的目光,她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小林则站在角落里,悄悄整理着手里的文件——那是他从拍卖行调出来的历年拍品记录,上面标记着十几件疑似被调包的文物,这些都是他们接下来要追查的目标。自从上次拍卖行调包事件后,小林就彻底放下了拍卖行经理的“安稳工作”,一门心思跟着陈轩做事,他总说,以前觉得拍卖文物是在“传承文化”,现在才知道,守护文物不被玷污,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发布会进行到一半,周怀安突然拉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陈轩面前。“陈先生,这位是我的老师,李老!他听说您今天在这里,特意从郊区赶过来的。”
陈轩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李老的手很粗糙,指节上布满了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和古玩打交道的人。“陈先生,我今天来,是想请你帮个忙。”李老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一股急切,“我有个老伙计,前阵子从一个‘朋友’手里买了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花了整整三百万。我看着不对劲,可我说的话他不信,非要说是真迹。您能不能……能不能抽空去看看?”
陈轩毫不犹豫地点头:“李老,您别着急,明天我就和您一起去看看那幅画。”
李老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连连道谢。周围的记者见状,纷纷按下快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一句简单的承诺,却恰恰印证了“民间守护者”这五个字的重量。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渐渐散去,赵刚留了下来,递给陈轩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刚刚收到的消息,滨海市最近有几个古玩收藏家,都声称自己买到了‘稀世珍品’,价格都高得离谱。我们怀疑,这些可能都是同一个团伙伪造的,背后说不定和那个造假窝点有关联。”
陈轩接过文件,快速翻看着里面的资料——有元代青花梅瓶、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还有清代乾隆的珐琅彩瓷碗,每一件都标注着“私人收藏”,卖家信息却模糊不清。“这些收藏家,大多是些有钱的企业家,对古玩一知半解,很容易被人忽悠。”小林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头说,“我在拍卖行的时候,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客户,总觉得‘高价就是真货’,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
苏晴拿出相机,翻出几张照片:“这是我昨天在滨海古玩城拍的,有个摊位上摆着几件‘清代官窑瓷’,我看着釉色就不对劲,当时用长焦镜头拍了几张细节,你们看,这底款的字体,明显是机器刻的,没有手工的笔触感。”
陈轩接过相机,仔细看着照片,指尖的青铜三目佩又开始微微发热。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滨海市的天际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高楼大厦间,隐藏着多少文物造假的阴谋,又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黑市中流转?他突然意识到,自从在潘家园遇到苏晴,和小林联手揪出拍卖行调包者,再到西北戈壁探寻玄山氏的遗迹,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安安静静鉴宝的年轻人了。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而身边的伙伴,也越来越多。
“明天,我们兵分两路。”陈轩放下相机,目光坚定地看着苏晴和小林,“我和李老去看那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苏晴,你去古玩城盯着那个摊位,收集更多证据。小林,你联系文件里的那些收藏家,看看能不能说服他们,让我们鉴定一下手里的‘珍品’。”
“好!”苏晴和小林异口同声地答应,眼神里满是默契。这大半年的磨合,让他们从最初的互不熟悉,变成了如今配合默契的战友。陈轩负责鉴定和决策,苏晴用她的摄影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收集线索,小林则凭借在拍卖行积累的人脉和资源,联系藏家和获取信息——三个各有所长的人,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
赵刚看着他们,笑着说:“有你们在,我这心里踏实多了。需要警方配合的地方,随时开口。”
送走赵刚和李老,店里只剩下陈轩、苏晴和小林三个人。周怀安端来三杯茶,笑着说:“你们三个,现在可是滨海市的名人了。刚才还有几个年轻人来问,能不能跟着你们学鉴宝,也想为守护文物出份力呢。”
陈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他想起在西北戈壁,青铜三目佩发光的那一刻,他“看到”玄山氏的先祖们守护文物的身影,那时他就明白,守护文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责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他们,这或许就是成立“玄山鉴宝联盟”的意义所在。
“对了,陈轩,”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份请柬,“市博物馆的王馆长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下周六有个文物保护研讨会,想邀请我们三个去做嘉宾,给大家讲讲民间鉴宝和文物保护的经验。”
苏晴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借着这个研讨会,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为联盟的成立积累更多人脉。”
陈轩接过请柬,看着上面“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字样,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还在等着他们,“黑鸢”的阴影从未消失,文物犯罪的链条也远未斩断,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身边有苏晴和小林,有赵刚这样的警方伙伴,还有越来越多想要加入他们的“民间守护者”。
夜色渐深,聚珍阁的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像是点亮了一盏守护文物的明灯。陈轩、苏晴和小林站在门口,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中都清楚,属于他们的战斗,才刚刚开始。而“玄山鉴宝联盟”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中华文物撑起一片守护的天空。
第1082章:古玩城迷局,小贩的破绽
滨海古玩城的清晨,总带着股混杂着旧木、尘土与茶香的独特气味。苏晴裹了件卡其色风衣,将帽檐压得略低,手里拎着个磨损的帆布包——包里装着她的微单相机和一叠打印好的“清代官窑瓷”照片,正是昨天在可疑摊位前拍的细节图。按照陈轩的安排,她今天的任务是摸清这个摊位的底细,最好能顺藤摸瓜,找到他们背后的供货渠道。
古玩城刚开门不久,摊位大多才支起遮阳棚,零星几个早起的藏家在巷子里闲逛。苏晴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目光掠过一个个摆满瓷器、玉器、字画的摊位,最终停在巷子中段那个挂着“老物件收藏”木牌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寸头,手臂上纹着条青色的龙,正弯腰用抹布擦拭着几件青瓷碗,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看起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苏晴假装成闲逛的游客,先在隔壁摊位看了会儿玉佩,耳朵却留意着寸头摊主的动静。只见他时不时抬头张望,眼神总往古玩城入口的方向瞟,像是在等什么人。过了约莫十分钟,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快步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布袋,走到摊位前时,用胳膊肘碰了碰寸头摊主的肩膀。两人没说话,只是交换了个眼神,寸头摊主便起身,跟着夹克男走到摊位后面的小巷里。
苏晴心里一动,悄悄跟了上去。小巷很窄,两侧堆着不少废弃的木箱和纸箱,只容一人通过。她躲在一个破旧的青花瓷缸后面,隐约听到里面传来对话声。
“……这批货卖得怎么样?上面催着要回款呢。”是夹克男的声音,透着股不耐烦。
“急什么?昨天刚卖出去一个‘光绪粉彩碗’,赚了五万。”寸头摊主的声音压得很低,“不过今天有点不对劲,早上有个老头蹲在摊位前看了半天,问东问西的,我看他不像买主,倒像个行家。”
“行家?”夹克男的声音顿了顿,“你没露什么破绽吧?记住,不该说的别多说,这批货要是出了问题,咱们都没好果子吃。”
“知道知道,”寸头摊主连忙应着,“对了,下批货啥时候到?我这摊位上的‘官窑瓷’快卖完了。”
“快了,后天晚上,还在老地方交易。”夹克男说完,又叮嘱了几句“小心点”,便提着布袋匆匆离开了小巷。
苏晴连忙缩回身子,等寸头摊主回到摊位前,才装作刚逛到这里,走到摊位前,拿起一个“清代青花缠枝莲纹盘”,故作好奇地问:“老板,这个盘子多少钱?看着挺精致的。”
寸头摊主抬眼打量了她一番,见她穿着普通,手里的帆布包也不起眼,眼神里的警惕少了几分:“姑娘,你眼光不错,这可是清代中期的官窑瓷,要不是我急着用钱,肯定不会卖这么便宜。一口价,八万。”
“八万?”苏晴故意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贵?我就是随便看看,不懂这些。”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摩挲着盘子的边缘,目光却落在盘子底部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上——和她昨天拍的照片一样,款识的字体呆板,笔画粗细均匀,完全没有手工书写的流畅感,显然是机器复刻的。
寸头摊主见她犹豫,又开始吹嘘:“姑娘,我这可是正经来路的货,你看这釉色,多亮!这花纹,多精细!前两天还有个老板出价七万五,我都没卖呢。”
苏晴心里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又拿起一个“明代青花鸡心碗”:“老板,你这摊位上的瓷器都是官窑的?我听我朋友说,现在古玩市场上赝品可多了,尤其是官窑瓷,十件有九件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