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生死之间(1 / 2)
刘卓这样的举动,并不是没有人发现,甚至县令也注意到刘卓的异常,就在庭院里看着刘卓自己在房间中整理竹木简,甚至把绳子套在自己脖颈之上的动作。
县令并不为之所动。
如果刘卓自己找死,死在自己面前,县令也并不会做什么,大不了上报一个自尽就算了,人要自杀,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需要为之负责。并不是自己逼迫他如何如何。
死一个县丞,也根本算不得什么,朝廷会另外派一个县丞过来的。
哪怕这个县丞曾经是朝廷中的侍御史,又算得了什么?不会有人为一个侍御史说话,县令晋升的途径和那些长安官员并不一样,甚至可能县令就是自己一生最终的位置了,何须顾虑那许多。
县令就这样冷冷的看着刘卓把腰带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看着刘卓在屋子里转悠,寻找一个能悬挂自己的房梁。房梁太高,他够不到。
县令忽然觉得无趣。
人要是寻死,怎么都可以死的,用不到寻找房梁,县令就经常办境内死亡相关的案件,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如果想上吊,门框都可以。门框窗框虽然高度不太高,但是解决生死问题够了。有的人坐在那里把自己挂在门把手上都能死。
死亡也并不是上吊一途。刀子毒药都可以做工具,甚至比如刘卓,如果死在河里,如果是管理工程的时候落水——哪怕是在工程现场自己跳河,都能报一个因公殉职的理由。朝廷还会体恤,会给一点补偿抚恤,会安置你的妻子儿女。
但是如果就这么吊死在房梁上……除了落得个笑话,没有什么别的结果。
县令轻轻饮了一口饮子。
不知道刘卓在长安得罪了什么人,被安排到濮阳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候担任县丞。一定不是因为皇帝想重用他。这个刘卓来的时候还白眼望天,一副瞧不上地方官员,看不上本地百姓的样子。在报到的时候还拿着自己的学问履历,试图考问一下县令,想知道县令的学问师承,结果被县令直接就给含糊了过去。
什么时候学问师承和我担任县令有关系了?通读论语孟子的就能当县令?开什么玩笑?孟子他一生当过官吗?知道如何管理一个县吗?就算孔子……孔子懂得治水吗?
真正的学问高士是你们这个样子?巩侯是天下学宗,人家创办了一所大学、创建了一座城市,巩侯张诚那样的人,学问之术谁不敬仰?可是你看看巩侯是怎么做的?到了濮阳,二话不说就自己跳到河里去修筑拦水坝。虽然濮阳百姓谁也不知道巩侯到底学问有多大,可是你看现在多少人家在供奉巩侯的牌位?巩侯说一句话,全濮阳——全郡!整个黄河下游的百姓,巩侯一句话的事儿!
有学问的人,从不显摆自己的学问,却自然让全天下人景仰。区区一个刘卓,你要自己寻死?死就死吧,这天下并不缺少一个窝囊废!
县令就隔着庭院,冷冷的看着刘卓在屋子里的举动,看刘卓终于把几案搬到房梁颓然坐下,俯身趴在几案上,呜咽起来。
很能理解。人都是怕死的,你刘卓是个胆小鬼嘛!在这一刻你也怕了。
连死都不敢,你还能做什么?
县令伸展了一下腰肢,踱步走了出去。
刘卓呜咽良久,终于起身,重新整理了衣服,将腰带重新系回腰间,端坐在几案之后,开始整理这些散乱的木简。
刚刚一刻,刘卓已经想清楚了。如果自己悄无声息的死在这个鸟不拉屎的濮阳,自己和楚汉战争之中死去的成千万人一样,没有人会记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