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方支书的生意经,机遇期(1 / 2)
林汉阳觉得在小集体企业上班没前途,受到于浩的启发,他也想让老婆在城里开一家家具店。
方唯统统都答应了,赊货可以,但只限于第一批货。只有当第一批货款结算清楚了,才能发第二批货。
后续的供货原则会一直这样。
这是因为于浩和林汉阳还会在厂里干下去,其他的人就没这个待遇了。
比如像一些回城的知青,也有人动了这个心思。但厂里不会给他们赊货,做经销商得先拿出来一笔钱进货。
这天上午。
方唯在办公室见到了姜霞。
“姜霞咱们可是有年头没见了啊,请坐。”
姜霞是较早招工回城的知青,在省城的一家机械厂上班。
两人多年没见,对方的到来倒是给了方唯的一个惊喜。
“方支书,我小叔子回城之后没事做,我和男人想给他找点事情,然后想起了咱们的竹器厂。”
姜霞是为家人来的,竹器厂的产品在省城很畅销,她和男人一商量,决定帮小叔子开一家家具店。
她亲自来找方唯倒不是为了赊货,而是有另外一个请求,希望厂里能回收滞销货。
“这个恐怕不行,因为没有先例。如果大家都这么干,那么厂子的压力就太大了。”
方唯鉴于自己和吴迪的关系,很耐心的和姜霞解释了一番。
这个要求的确有些过份,做生意一点风险都不想担,那怎么可能厂家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不能开这个口子。
姜霞明显不懂生意上的事情,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没想到还这么麻烦。
她的情绪有些低落,随即起了离开的心思。
“姜霞,你难得回来一趟,先别急着走。我陪你去队里看一看,这几年队里的变化还是蛮大的。”
方唯看到对方的神态,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于是他主动开口,拉着姜霞去了二队的地盘转了转。以前的老村子已经不复存在,残留的几口井还能依稀想起之前的模样。
原来的宅基地变成了鱼塘,知青宿舍还在,但已是人去楼空。
以前二队的一些老旧设施都已拆除,整个大队的社员们集中住在了【新民居】。一排排气派整洁的房屋给姜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她感叹不已。
中午。
方唯带着姜霞去食堂吃饭,特意让大师傅做了两道好菜。
“姜霞,做生意讲究细水长流,哪个店铺还没有一点积压商品为了回笼资金,积压商品可以打折销售,另外厂子还可以帮你们调剂商品。”
方唯一边吃饭,一边和姜霞说了一下开店做生意的门道。
现如今,个体经济刚刚冒头,大哥不说二哥,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几个人正经会做生意的。
方唯和对方讲了资金周转的窍门,打折销售积压品是惯例,目的就是为了回笼资金。
还有,在甲地滞销的商品或许在乙地卖的很好。这个时候厂家就可以出面调剂,信息共享,避免资源的浪费。
“方支书,听你这么一说,原来做生意还有这么多的门道啊。我明白了,回去之后会和他俩说清楚的。如果他们还是愿意做这个生意,届时还请你多关照。”
姜霞能说出这番话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哪里知道方唯的点拨价值万金。
现在的个体经济只是刚刚冒头,没有经验可循,很多人只是凭着感觉在做事。在这野蛮生长的年代,除了胆大心细之外,如果还能掌握一点做生意的技巧,那简直是无往而不利。
姜霞并未完全听懂方唯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她却牢牢地记在心里。吃过饭,方唯让人把姜霞送去了县城,她乘坐长途班车去了陈州。
说实话,个体经济的逐渐放开,给城里大量的闲散人员和返城知青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有不少从瑶岭公社回去的知青,开始和五金厂以及竹器厂联系,在当地销售二者的产品。当时来插队的知青来自五湖四海,无形中帮助两家厂继续开拓了销路。
五金厂和竹器厂的产品质量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在方唯的影响下很重视营销,两个厂子在今年发展的格外迅猛。
为了避免将来改制的时候出现麻烦,方唯最终决定将两家社队企业纳入到合作社的名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社的多项工程陆续完工。
首先是新建的大型谷仓投入了使用,今后合作社下属各大队的产出,全部归于大型谷仓,以前各队的谷仓将会逐渐拆除。
合作社在1大队、9大队和16大队新建了碾米厂、磨坊等设施,另外还重新建设了6座大型的烤烟房。
各大队之间连通的内部道路也已经开工建设,工程交给了专业建设公司施工,不再进行全员大会战。
整个瑶岭公社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这天上午。
方唯接到了会议通知,随即动身前往了京城。
“方支书,你们搞的大型合作社,是不是在回头路”
他以前参加会议一般都很低调,但这次不一样,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不少代表把火力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有人质问他是不是要走回头路,有人质问他是不是抗拒分田到户的做法。
“有些问题我需要澄清一下,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全体社员的选择,也是实事求是的选择。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像我们主要是从事农业育种工作。
这意味着什么,你们应该知道吧也就意味着我们从事的工作,不适合分散经营,只适合集约化生产,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方唯当然要为自己辩解,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些人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只看表象就开始抨击社员们的选择,这是不公平的。
另外,育种工作有其特殊性,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