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 第580章 诛暴安良,国法昭彰——论何玉凤伏诛之必然与纲常秩序

第580章 诛暴安良,国法昭彰——论何玉凤伏诛之必然与纲常秩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紫宸殿外议刑名:从钦犯伏诛看士大夫的家国担当

暮春时节的京师,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洗去了连日的浮尘。国子监街旁的槐荫下,几顶青呢小轿悄然停驻,轿帘掀起,走下的皆是身着湖色绫袍、腰系玉带的世家子弟。他们是吏部尚书赵大人的公子赵承嗣、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大人的独子李文浩,还有翰林院编修王启年的次子王彦章等十数人。今日并非寻常的文会雅集,而是因三日前\"玉面罗刹\"何玉凤于菜市口伏诛之事,特来松鹤楼僻静雅间议事。

\"诸位可知,那日刑场围观者竟达数万之众?\"率先开口的赵承嗣年方二十有三,已通过顺天乡试,眉宇间带着几分少年得志的锐气,\"家父从刑部回来言及,此女临刑前犹自骂不绝口,称'天道不公,奸佞当道',真是死不悔改!\"

坐在对面的李文浩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象牙折扇,扇面上\"忠君爱国\"四字乃是其外祖父——前朝太傅手书。他叹了口气道:\"赵兄有所不知,昨日家母去慈云寺进香,听闻不少市井妇人竟为这何玉凤落泪,说什么'女中豪杰,被逼落草'。依晚生之见,此风断不可长!\"

\"文浩此言差矣!\"王彦章放下手中的茶盏,这位以理学见长的年轻举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玳瑁眼镜,\"妇人之仁不足为虑,可虑者是那些寒门士子。晚生在琉璃厂书肆见有人暗中传抄《玉凤传奇》,竟将一介钦犯写成替天行道的义士,这才是动摇国本的祸根!\"

窗外雨声渐密,雅间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这些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子弟,自幼诵读《论语》《孟子》,深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大义。在他们眼中,何玉凤伏诛绝非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关乎国法尊严、世道人心的重大议题。

纲常不容僭越:论\"替天行道\"的虚妄本质

\"依晚生浅见,何玉凤之罪,首在僭越名分,以下犯上。\"赵承嗣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大清律例》抄本前,手指点在\"谋逆\"条下,\"律载'凡谋叛,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斩'。此女聚众数千,盘踞太行,劫掠州县,杀害朝廷命官十七员,早已是十恶不赦之罪!\"

李文浩闻言蹙眉:\"赵兄所言极是,只是......\"他欲言又止,终究还是说道,\"闻此女本是正定府书香门第,其父曾为县令,因被知府构陷而冤死狱中。她一介孤女,确有可悯之处。\"

\"可悯?\"赵承嗣猛地转身,眼中闪过厉色,\"文浩忘了《春秋》大义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即便其父确有冤情,当如何?当赴都察院击鼓鸣冤,当向刑部递上血状,当求圣上圣裁!而非纠集亡命之徒,占山为王,劫掠官银,屠戮官兵!\"

他走到堂中,声音愈发激昂:\"我朝自太祖皇帝定鼎以来,立三法司以掌刑名,设都察院以司风纪,开登闻鼓以达民情。顺治爷曾谕'凡官民冤抑,许赴通政司告理',康熙爷更是亲理秋审四十余载!何玉凤若真有冤屈,为何不循正途申诉?反倒啸聚山林,自称'忠义堂',这与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之乱何异?\"

王彦章抚掌赞道:\"赵兄此言切中要害!《荀子·臣道》有云:'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此所谓'道',便是国法;所谓'义',便是纲常。何玉凤之父即便蒙冤,她也当恪守臣女本分,而非以暴制暴。近闻此女在太行山中自立'女大王',竟将俘获的官员剥皮抽筋,手段之酷烈,连张献忠之流亦不过如是!此等悍匪,纵有天大委屈,亦难逃'贼寇'二字!\"

\"彦章兄提及剥皮抽筋之事,\"赵承嗣面色凝重,\"家父出示的卷宗记载,去年河间府知府率三百兵丁征剿,兵败被俘。何玉凤竟将其钉在山寨旗杆上,活活晒死!此等行径,与禽兽何异?那些称颂她'替天行道'的愚民,可曾想过河间知府家中尚有八旬老母、七岁幼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