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裂隙微光(1 / 2)
获得兰-07提供的技术资料,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得到了一盏风灯。虽然光线微弱,却足以照亮脚下寸土,指明大致方向。星语立刻将全部心神沉浸其中,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旅人,贪婪地吸收着那些精妙的能量监控技术与秩序场生成算法。
这些知识体系与花园文明乃至她之前接触过的任何科技树都截然不同。瑞多兰的技术更侧重于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和应用,而非单纯的能量堆砌或物质改造。那套秩序场生成算法,与其说是一种能量运用技巧,不如说是一首用数学语言写就的、歌颂秩序稳定的赞美诗,每一个参数都蕴含着对宇宙底层规则的深刻洞察。
她首先攻克的是能量状态实时监控技术。这套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极其敏感的能量感知网络,能够将目标区域最细微的能量波动转化为可被意识直接理解的数据流。学习的过程如同在脑海中编织一张无形而精密的蛛网,需要对她自身的意识结构进行微调,开辟出新的“处理线程”专门负责这项任务。
难度不小。她的意识刚刚经历重创与修复,虽然稳固,但进行这种精细的内部结构调整依然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和细微的刺痛感。但她咬牙坚持,意志力如同最精密的刻刀,一点点地雕琢着意识海中的新结构。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当她终于成功在意识中构建起那个微型的监控网络,并将其小心翼翼地覆盖到星锚核心深处那片区域时,一种全新的感知维度向她敞开了。
那缕“逻辑湮灭”印记,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需要刻意感知才能发现的“点”。在监控网络的反馈下,它呈现为一个极其复杂、不断有细微能量(如果那能称之为能量的话)涨落的微观结构。它此刻确实处于极度惰性状态,内部活动水平低得可怜,散发出的规则崩坏气息微弱到几乎淹没在星锚核心本身的混沌波动背景噪音中。
但监控网络却能清晰地捕捉到它的每一次最细微的“呼吸”——那是一种周期极长、幅度极小的规则涟漪,仿佛沉睡巨兽无意识的鼾声。更重要的是,它能实时反映出外界环境对它的任何影响。
星语尝试着微微调整了一下周围静滞庭园能量的流动,监控数据立刻显示出印记周围的规则稳定性出现了几乎不可察的相应波动。她又尝试着调动了一丝混沌能量靠近,数据则显示印记的“惰性”似乎有极其微弱的减弱,仿佛被同源的气息轻轻触动。
有用!太有用了!
这让她对印记的状态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力。任何外界的风吹草动,任何她自身操作可能产生的影响,都能被即时捕捉和分析。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也为她后续的任何尝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接着,她开始研究那套秩序场生成算法。这套算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极致的效率与稳定性。它并非强行创造秩序,而是更像一个“催化剂”或“共鸣器”,引导周围环境中本就存在的、弥散的秩序能量(在瑞多兰哨站,这种能量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特定的模式共振、叠加,从而形成一个微弱却坚韧的秩序场。
她需要做的,就是修改这个算法的“共振频率”和“模式参数”,使其产生的秩序场不再只是均匀分布在体表,而是能够更集中、更精准地作用于那缕印记所在的微观区域,并且其属性要更侧重于“屏蔽”与“隔绝”,而非单纯的“秩序化”。
这需要对算法和那印记的能量性质都有极深的理解。她反复推演,利用新构建的监控网络实时观察不同参数下秩序场对印记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个过程比学习监控技术更加困难,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生成的秩序场不是强度不够,就是范围太大耗能过高,或者频率不符甚至反而引起了印记的微弱排斥。
但她没有气馁。每一次失败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她的光脑般思维全力运转,交叉比对着算法原理、监控数据和之前接触那印记“本质”时获得的模糊感受。
渐渐地,她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她发现,不能一味追求强大的屏蔽,那反而可能惊动印记。需要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隔离,让秩序场的力量如同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却又温和地填充印记与外界能量环境之间的每一个“间隙”,形成一道无形而致密的屏障。
同时,她还尝试将一丝混沌本源的特性融入算法引导的能量中。混沌并非秩序的绝对反面,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一种“缓冲层”或“伪装”,让秩序场的屏蔽变得更加柔和,更不易被印记本身察觉和排斥。
这无疑是对瑞多兰技术的“魔改”,风险未知。但她凭借对自身力量的精准掌控和对印记的深刻理解,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尝试。
数不清多少次失败和调整后,某一天,她终于成功了!
一个极其微弱、几乎无法被外界察觉的、融合了秩序稳定性与混沌包容性的微型动态屏蔽场,被她成功激发,如同一个无形的、活着的茧,精准地包裹住了那缕印记。
监控数据显示,印记与外界的能量和信息交换瞬间降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那残存的、通向方舟智库的微弱链接感,几乎被完全切断!而印记本身,依旧保持着沉睡般的惰性,并未对这种包裹产生任何排斥反应!
成功了!她真的做到了!
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几乎让她喜极而泣。这意味着,她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那个最大的隐患——被方舟智库通过印记追踪到的风险!只要维持这个屏蔽场,她就能更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行踪和安全!
她将这个屏蔽场设置为最低功耗的持续运行模式,并将其与控制意识线程连接,一旦监控网络检测到异常能量波动或印记活性提升,屏蔽场会自动增强。
做完这一切,她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自从被种下烙印,流落混沌海以来,她第一次感觉命运的天平,真正开始向自己这边倾斜。
心情放松之下,她想起了兰-07。她承诺过要反馈数据。于是,她将监控网络记录的部分不涉及核心秘密的数据(主要是印记在不同强度秩序场环境下的基础反应数据),以及她对那套秩序场算法“应用于自身稳定”的“一些初步心得体会”(经过大量删改和模糊处理),整理成一份报告,通过辅助棱镜发送给了兰-07。
【数据已收到。分析中…】兰-07很快回应,【数据显示异常源对外部秩序场干预耐受性良好,活性抑制效果符合预期。你对基础算法的适应性调整思路…具有独特性。数据已收录,感谢你的反馈。】
兰-07的回应依旧平静,但星语似乎能感觉到那么一丝极细微的…认可?或者说,是对她这个“样本”展现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研究兴趣变得更浓了。
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证明她的“合作”姿态和“研究价值”正在发挥作用。
处理完体内的隐患,星语的注意力再次转向外部。那两次神秘的探测信号,始终是她心头的一根刺。虽然屏蔽场的建立降低了风险,但不知对方底细,终究难以安心。
她再次尝试向兰-07旁敲侧击地打听,但得到的回复依旧是“无异常”或“常规波动”。瑞多兰似乎真的并未将其视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或者他们的监控重点并不在这方面。
既然无法从瑞多兰这里获得直接信息,她决定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