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472章 和英资的较量

第472章 和英资的较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晨雾还未散尽,霍英栋已坐在办公桌前。

他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星光行招商记录上——“1月 15日,顶好百货退租,按金 5万港元放弃;1月 20日,某电器行意向租客来电,称香港电话公司‘建议谨慎考虑’,决定不租;3月 5日,保龄球场设备商来电,澳洲产收银机需额外加价 30%,因运输路线需绕开美国管制……”

“霍生,汇丰银行的催款函又来了。”副手推门进来,声音压低,“他们说,若月底前不能给出贷款偿还方案,可能要启动担保条款——毕竟那 1000万是您个人担保的。”

霍英栋终于点燃香烟,烟雾缭绕中,他拿起催款函,红色的“逾期风险”字样格外刺眼。

“知道了。”

他深吸一口烟,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星光行的玻璃幕墙,昨天我路过时看了,积的灰都能写字了。英资公司那边,有动静吗?”

“置地的威廉佩利昨天在酒会上提了一句,说‘愿意帮霍生解决麻烦’,但具体条件还没明说,不过听语气,怕是不会客气。”副手补充道,“还有,先生的秘书来电,说股东会议定在后天,何先生希望您能拿出‘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霍英栋掐灭香烟,起身走到窗边。

窗外,尖沙咀海旁的行人步履匆匆,惟有星光行的底层大门紧闭,“招租”告示牌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他想起 1962年星光行刚动工的场景,自己与何添等人站在工地上,畅想着“这里会成为尖沙咀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再等等,”他低声说,“我再想想办法。”

会议室。

声音带着几分无奈:“英东,不是我们不支持你,只是独资收购的话……你也知道,大家当初合资时说好各占 25%,现在你一个人接盘,传出去,别人会说我们‘没钱撑不住’。”

原来,霍英栋不是没钱,而是有不少钱,不管是汇丰银行的1000万贷款,还是三个其他股东手中的股份,他都拿的出钱来。

旁边的何添也附和:“是啊英东,地产市道这么差,我们手里也没多少现金流。若你能找到第三方买家,价格合适,我们都愿意卖;但让你一个人独吞,确实不妥——大家都是几十年的朋友,别因为这事生了嫌隙。”

霍英栋指节微微发白,他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股东们不是没钱,是怕“被比下去”,更怕英美后续的压力牵连自己。

大家一齐合作,股份是均等的,卖给别人,不论盈亏,大家的利益也是均等的。但如果卖给霍英栋一个人,说明自己没有霍英栋那样多钱,由霍英栋一个人独大,大家之间就有等级了。

“我明白大家的顾虑。”

他尽量让语气平和,“那如果有第三方买家,出价能覆盖成本,甚至略有盈余,大家愿意考虑吗?”

“当然愿意!”“但英东,你也清楚现在的情况,谁敢接星光行?英美那边盯着呢,除了置地这种英资巨头,怕是没人敢碰。”

其他股东纷纷点头。

霍英栋看着他们的脸,忽然觉得有些无力——他曾以为,多年的合作情谊能扛过难关,却忘了在“利益与面子”面前,情谊有时如此脆弱。

“我知道了”

“我会再找买家,尽快给大家答复。”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陷入死寂。

霍英栋拿起星光行的股东协议,翻到自己签名的那一页,墨迹早已干透。

威廉佩利坐在真皮沙发上,手指把玩着水晶杯,目光带着审视扫过霍英栋。

“霍先生,明人不说暗话,星光行现在的处境,全香港都知道。”

他放下杯子,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傲慢,继续说道:“置地愿意出 3000万港元收购,并承担汇丰银行的那1000万贷款,已经很有诚意了——要知道,换成其他公司,怕是连 2500万都不愿出。当然,我们的付款方式是这样的.”

“3000万,其中 2000万还要用承诺票据结算?”霍英栋皱紧眉头,声音提高几分,“佩利先生,你是在开玩笑吗?星光行投资 3000万,现在连本都回不了,还要用‘纸片’搪塞?”

“这不是搪塞,是商业规则。”威廉佩利摊开手,语气带着威胁,“霍生,你该清楚,英美对星光行的态度——若不是置地愿意接盘,你觉得还有谁会要?别忘了,你在珠城的两家戏院,片源还依赖美国公司,若是他们知道你‘不配合’,后果……”

霍英栋的拳头在桌下攥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知道威廉佩利在威胁什么——美国若切断片源,两家戏院将无片可放,那是他除船务外的另一大收入来源。

“你这是趁火打劫。”他冷冷地说。

“随便你怎么说。”威廉佩利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要么接受条件,要么……等着星光行变成‘烂尾楼’。”

走出置地总部,寒风迎面吹来。霍英栋裹紧大衣,却觉得浑身发冷。

他抬头看向中环的高楼,英资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刺眼——从朝鲜战争时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到如今星光行被打压,他忽然意识到,华人商人在香港的生存空间,从来都是被英资攥在手里。

“不能认输。”他咬着牙,从口袋里摸出那张烫金的名片——“陈光良”三个字,此刻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霍英栋反复看着陈光良的名片,名片保存得很好。他想起那天,陈光良在一群西装革履的英资商人中格外显眼,却敢直言“环球航运的油轮,未来要走遍全球”“华人也能称霸海上”,那份底气,让他印象深刻。

“要不要打这个电话?”

他犹豫着,手指悬在老式拨号电话机上方。

他不知道陈光良是否愿意接盘——毕竟星光行沾着“英美施压”的麻烦,‘陈爵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未必愿意蹚这趟浑水。

“试试吧。”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名片上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那边传来陈光良沉稳的声音:“喂,哪位?”

“陈生,我是霍英栋。”霍英栋的声音有些发紧,“有件事,想跟您聊聊——关于星光行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陈光良温和的声音:“霍生,别着急,慢慢说。我对星光行,也有些了解。”

霍英栋握着听筒,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在被英资逼到墙角、被股东委婉拒绝后,这句“慢慢说”,竟成了他连日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他定了定神,开始讲述星光行的困境——从租予中艺被施压,到租客退租,再到置地的苛刻条件,每一句话,都带着他这些天的挣扎与不甘。

“我知道这是个麻烦,但星光行的地段,是真的好。”霍英栋最后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陈生,长实……有没有兴趣,接下这栋楼?”

电话那头,陈光良的声音传来:“霍生,明天上午,我在长实办公室等你。我们见面谈,带上星光行的资料,详细聊聊。”

霍英栋带着星光行的资料走进办公室时,陈光良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中环的建筑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