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拾光纪事:秋夜、群聊与未决的扩张(2 / 2)
“那说明你们就是缘分。”见此情形群主还解释道。
“同龄人很可能,不是同龄还好。”锤儿妹则继续开着玩笑。
“90的,算是同龄人。”群主也继续解释道。
“完辽!”锤儿妹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激动地心颤抖的手。”也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也有可能她也没觉得会这么巧。
谁知群主继续语出惊人,接下来她继续加大了难度,“来,下一把说说在哪个区。”
“潞州区。”星星刚说完。
在座的似乎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下完辽。锤儿妹肯定得跑。她也是潞州区的。
很长一段时间,锤儿妹便再也没说话了,大家也识趣的以一个玩笑收场,“估计是吓的连夜搬家去了。”随即话题也聊起了别的。
隔了好久,锤儿妹终于出现了,“接娃的路上。”就这冷不丁的一句解释,透着一股欲盖弥彰的紧张,和她平时偶尔冒泡时那种风格截然不同。
她似乎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在意”,说完好像又意识到了什么,便继续潜水了,头像再次变为灰色。
这种明显的“退缩”和“怂”,几乎立刻被群里几个心思细腻的老人捕捉到了。打了个圆场:「哇,老乡见老乡!不过网络无地界,大家开心聊哈!」另一个活跃分子非也也立刻接话,开始吐槽自己今天上班遇到的奇葩事,迅速把话题引开了。
大家都心照不宣。对于锤儿妹这样的“深柜”来说,在网络上寻找慰藉和认同,本就是为了在一个安全距离外喘息。突然出现一个和自己物理距离如此之近、近到可能同在一个区、甚至可能走过同一条街道、去过同一家商场的人,那种匿名带来的安全感会瞬间被打破。毕竟,世界很小,小到令人心慌。在很多地方,LGBTQ+的生存环境并非坦途,那份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群里的人都多少能理解甚至感同身受。
于是,关于“同城”这个话题,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面,泛起几圈微妙的涟漪后,迅速沉底,被后续的表情包和闲聊迅速覆盖了过去。那一点点刚刚升起的、可能存在的尴尬,也消散在数字空间的流动性里。
思雨喝了口茶,继续往下翻。群里最近确实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另一个比较受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小翎辰”的。她快要开学了,言语间既期待又有些焦虑。
曾经思雨在闲聊时猜她要去哪里,也询问过她,她似乎避而不谈,根据她偶尔透露的“江南”、“不是大城市”、“学校风景不错”等信息,加上她所学的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思雨大概猜出来是“江南大学”。但当她被直接问到时,小翎辰却回复得有些含糊其辞:「哎呀,就是个普通学校啦,没什么好说的( ̄▽ ̄")/」,还配了个假装害羞的表情。
大家也就笑笑,不再追问。网络上嘛,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神秘感是常态。镇江可以很远,远到隔着屏幕产生无限遐想;也可以很近,近到一次冲动的旅行就能抵达。但更多的时候,它就和无数个其他地名一样,只是列表里的一个符号。想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不想说的时候,也不必强求。随她吧。
思雨看着屏幕上这些琐碎又真实的互动,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笑意。这就像她店里的另一个版本,大家带着各自的故事和心情进来,聊上几句,获得片刻的放松或理解,然后离开,继续各自的生活。没有惊心动魄,却有一种细水长流的陪伴感。
她最后看了眼群列表,那些或亮或灰的头像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她移动鼠标,点下了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屏幕暗了下去,彻底映出她带着些许疲惫却平和的面容。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
“拾光”里的一天结束了,而网络世界里的悲欢离合、细碎对话,仍在无数个屏幕后,无声地继续流淌。她站起身,关掉店里的主灯,只留了吧台一盏小灯,准备离开。
明天,桂花依旧会香,“信任苗”依旧会生长,而新的故事,依旧会推开门,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