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向老朱要五个人,老四竟是这样的永乐?【求追订】(2 / 2)
刘宽解释道,“这三大才子其实主要指他们在某一个为文人、士林所认可的领域才华卓绝,按出现的时间早晚,他们依次是解缙、杨慎、徐渭。”
朱标听了讶异,疑惑道:“竟没有那唐伯虎?”
刘宽笑道,“太子殿下,唐伯虎在后世最出名的其实是画作,其次是书法,最后才是他的诗才。”
“然而前两者被正统文人视为小道,或者说业余爱好,而论诗才,他比不上杨慎。”
朱标还想再问,朱元璋却有点不耐了,道:“标儿,你且让刘宽先讲完,有什么疑惑最后再问。”
“是。”朱标无奈,只好压下疑惑耐心听。
刘宽道:“微臣先说回解缙吧——解缙之所以被认为是大才子,是因为他总裁编修了《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
“而且他的博学多才是得到了洪武、永乐年间诸多文坛名宿肯定的。”
“可惜的是,此人似乎政治水平不高,又或者说太过耿直,也可能是恃才傲物吧。”
“永乐年间,他因为卷入储君之争被汉王忌恨,又因为直谏为永乐帝不喜。”
“他本在总裁《太祖实录》之后,因功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可后来官职一贬再贬,直接被贬到交州去了。”
“后来他因回京奏事,跟汉王朱高煦碰上,被汉王冤告其‘无人臣之礼’,又恰逢他请奏开凿赣江,让永乐觉得他不该在国家筹划北征时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于是将其下狱,据说在狱中被百般拷打。”
“四年后锦衣卫指挥使呈送囚犯名册给永乐帝预览,永乐帝就问‘解缙还没死吗?’,也不知道纪纲是真误会了永乐帝的意思,还是故意曲解,于是回头就派人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里冻毙了。”
听到这里,朱标眉头已然皱成了一团。
便是老朱都皱眉不已。
因为在刘宽这番叙述中,朱棣无疑是个昏君加暴君的形象。
回过神后,朱元璋就不禁道:“这老四是怎么回事?咱本以为他能得个永乐大帝的名号,应是个明君,可为何在解缙一事上表现得如此昏聩、残暴?”
刘宽听了这话,心里不禁嘀咕:还说人家残暴,您老人家历史上后来可表现得比朱棣还残暴。
但紧接着,刘宽又觉得用残暴形容晚年的朱元璋不合适,应该用冷酷。
另外,朱元璋除了受见识所限,还真没多少被
但朱棣做的某些事真就有点昏聩、不智了。
另外,老朱喜欢用极刑对付贪官,朱棣却是喜欢用极刑对付政见与他相反的臣子——大抵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终究不那么名正言顺吧。
刘宽想着这些,并没有回答老朱的话,也不该他回答。
倒是朱标开口了,道:“历史上的四弟,多半是即位后想要用武功证明他才是最合适坐上皇位之人,故而疏于内政,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妹婿,若我没猜错,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多半是朱高煦那小子的人吧?”
刘宽道:“回太子殿下,纪纲确实与汉王交好,可历史上却是因为多蓄亡命,私藏甲兵,被以图谋不轨、谋逆等罪名凌迟处死的。”
“当然,后世有人认为是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如对待解缙一般,冤杀了太多让永乐帝愤恨的臣子,所以才被杀掉。”
听此,朱元璋不禁哼道:“这个老四,好好一个监察百官、探查机密的锦衣卫,硬是被他用成了杀人的刀。”
“作为皇帝,杀人都不能不名正言顺,尽用些阴暗手段,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
朱标也叹道:“真没想到,历史上的四弟后来竟变成这般——但愿如今他不会变得这般了吧。”
大约是不想在朱棣的事情上多谈,朱标随即话语一转,道:“妹婿还是说说那杨慎吧。”
“是。”刘宽答应了,“杨慎乃是大明中期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是正德年间的状元,甚至被认为是三大才子之首。”
“因为杨慎除了八股文写得好,在儒学经义方面著作颇多外,在诗词曲方面也都才华超人。”
“此外,他还涉猎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博学多才之极。”
“不过在微臣那个时代,杨慎却是靠着《三国演义》上的一首词,才为人所熟知。”
朱标一听又来兴趣了,问:“哪首词?”
刘宽微笑道,“词牌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