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考古为证:安西白发军,戍边五十载!【求追订】(2 / 2)
这些地方的明军虽也有防寒、医疗、物资保障等措施,但技法多与唐军不同。
很显然,定是经历了诸多战乱及五百多年的时光,让唐军保障高原军队战力的一些技法失传了。
而今他们既然看到了这个视频,完全可以向唐军取长补短,让明军的高原军队保障更好,说不得将来便可以派兵真正掌控乌斯藏。
朱元璋闻言从那种“大明并不如大唐”的不甘中抽离出来,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而此时,视频在用各种考古发现充分还原了唐军驻守西域景象后,才转向视频最初的话题——安西军最后是如何在西域独守数十年的。
“喀喇昆仑山口呼啸的寒风中,某块冰川包裹着唐代简牍娓娓道来:天宝七载,镇将赵丑奴在巡逻日志中写道‘今于冰川得陨铁三斤,已交铁匠王胡子淬刀’。”
“他大约想不到,这是安西唐军在西域最后的安宁时光了——考古学家在疏勒镇遗址发现的陌刀残片上,检测到与当地陨石坑完全吻合的镍钴含量,而残片形成时间却是天宝七载的四十年后!”
视频中,博物馆的陌刀残片布满了岁月沧桑,早已锋芒不再,可朱标等人却仿佛透过这些残片看到了唐军在安西独守数十载的厮杀。
视频镜头又一次来到敦煌藏经洞。
“时光回溯到唐建中四年(783年)深秋,一卷文书的墨迹在微弱的灯光下微微颤动,‘安西、北庭将士,皆朔方、河陇子弟,戍边四十载,发已苍苍’,刺破了千年时光。”
“这封用求援信,在穿越吐蕃封锁线时被汗水浸透边角,信纸夹层中暗藏的于阗玉屑经光谱检测竟与大明宫遗址出土的贡品同源——这是西域唐军给中原最后的信物,承载着他们‘死守疆土’的泣血誓言!”
视频画面又给到龟兹故城遗迹,只见成排的箭矢整整齐齐码放在窖穴中。当镜头对着其中一根箭杆上的刻字放大,“贞元三年”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根据碳十四检测,这些箭矢制作于公元787年,比传统认知的安西陷落时间晚了整整七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吐鲁番阿史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孔目司贴》,上载‘转市波斯锦二百匹,充葱岭守捉冬衣’,将粟特商人穿越吐蕃封锁的走私路线曝光于世——这大约就是绝境中为唐军续命的后勤补给之一。”
视频画面不知第几次来到敦煌莫高窟。
一尊涅槃佛像前,某个未完工的供养人画像一处细节由画面中放大。
“这幅画中武将鱼符上‘疏勒镇’三字清晰可辨,而其面部轮廓竟带着明显的粟特人特征。”
“艺术史学家通过对比发现,画中颜料中的青金石成分竟与阿富汗巴米扬矿区完全一致,经检测这幅画的绘制时间确是贞元末年(804年)!”
看到这里,朱标、朱雄英等都是瞳孔一缩。
因为这个时间赫然比《资治通鉴》中叙述的安西四镇中疏勒镇陷落的790年又晚了14年!
若以郭昕去西域的765年来算,彼此相隔已39年!
疏勒并非安西都护府治所,西州才是,而西州是最后陷落的。
也即是说,这一证据几乎可以证实西州唐军在郭昕去后至少坚持了四十年以上,甚至更久!
视频到这里,也到了末尾,却是以后世游戏《燕云十六声》中“河西篇”的宣传CG为主要剪辑画面,夹杂着其他几部关于安西白发军的影视片、纪录片等,背景乐也变得越发苍凉。
“今天,当科考队员在海拔五千米的冰川裂缝中发现唐代戍卒的家书时,信笺上‘父母见字如晤’的墨迹仍令铁汉落泪。”
“这些永远未能寄出的家书,与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兵部存档形成残酷对照:在朝廷的舆图上,安息四镇早已在三十年前标红,也即是意味着陷落。”
“然而在真实的时空中,那些已然白发的戍卒却依然守着大唐在西域最后的界碑,一年又一年。”
“时至今日,他们的骨骸依旧在安西,在黄沙、冰雪的掩埋下,陌刀长枪伫立,大唐军旗与号角则融化在风沙中,随着岁月飘荡至今···”
视频的解说结束了,视频也到了尾声,由埙、羌笛、鼓声构成的苍凉、悲壮背景乐音量变大,仿佛安西唐军行进的脚步,敲击在众人心上。
视频放完了,可朱元璋、朱标等却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过了一两分钟,朱标才叹道:“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四十载,怎敢忘大唐。”
“没想到大唐竟还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掩藏在史书之中。若是没有后世考古及诸多科技检测手段,只怕就永远掩埋在黄沙冰雪之中,无人知晓了。”
年轻的朱雄英亦颇为感慨:“若从唐庭为平安史之乱调走高仙芝等唐军精锐算起,那时被留在安西的数千唐军哪怕是当年才去的,至考古发现的804年,也有五十年了。”
“也即是说,后来独守安西的唐军中,很可能有相当部分将士在那里戍边五十年以上,年龄则很可能在七十岁以上。”
“怪不得视频中称这些人为安西白发军——满城尽白发,诚不欺人。”
这时八岁的唐王朱桱不解地问:“唐军为何不在安西娶妻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