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505章 大明皇帝易溶于水,论崇祯之长短【求追订】

第505章 大明皇帝易溶于水,论崇祯之长短【求追订】(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想到平日里跟随在自己身边,忠厚却办事不打折扣的朱能,朱棣万万没想到,其后代竟然会对自己的后代做出那种事。

朱元璋则冷笑道:“老四,瞧瞧你封的好功臣!”

朱棣回过神来,赶紧道:“父皇放心,回头儿臣就找个由头,狠狠揍那朱能一顿,给您出出气!”

朱元璋:“咱需要你帮忙出气吗?咱只怕你那燕国管不好,多少代后又让你封的功臣给出卖了。”

听朱元璋阴阳怪气的话,别说朱棣了,朱标、刘宽都觉得无语——都是后世历史上的事,至于这样吗?

回过神,朱棣便道:“儿臣保证绝不会出现此事——回头儿臣便弄个《燕藩祖训》(秘册),让子孙后代提防此事。”

听这话,朱元璋便知道朱棣没有除掉朱能的打算。

他也知道为了原历史上两百多年后发生的事罪及朱纯臣先祖很不理智,于是便没再多说了。

刘宽则继续道:“总之,朱由检能骑马射箭,儿女也多健康成长,拥有不少前几任大明皇帝没有的优点。”

“然而,相对于这些优点,他性格上的缺点对于皇帝这个职业来讲却弊端更大。”

“后世人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急躁多疑,而且没有担当——这些性格放在普通人身上没什么,可放在一个皇帝身上却很致命。”

“后世甚至有些人认为,朱由检哪怕像朱由校一样,躲在宫里做木匠,将国事交给太监或者内阁,大明都不至于崩塌的那么快。”

“因为就他的性格而言,很多事在明末真的是越做越错,可以说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而且,哪怕到了最后一刻,他都没意识到自己在皇帝职业上的缺点有多么致命,认为是群臣辜负了他,悲忿自缢而亡。”

说到这里,刘宽就停下了。

朱元璋等了阵,见刘宽没继续讲下去的意思,便问:“怎么不讲了?”

刘宽无语道,“陛下,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中间发生的事太多了,并且都属于一个王朝末世的‘正常事’,没有发生像‘红丸案’、‘移宫案’、‘天启大爆炸’那样的奇事。”

“而那些正常事,若一件件将来,只怕讲几日都讲不完,对陛下、太子殿下、燕王殿下而言也没多少有用的信息,讲来无益。”

“你小子啊,就是疲懒。”朱元璋摇了摇头,随即却道:“你方才讲崇祯都说后世人如何认为,可有自己的想法?”

刘宽道,“就微臣个人而言,对崇祯皇帝是同情居多的——首先,他性格上的缺点是天生和后天养成的,并非他自己选择的。”

“据说移宫案后,朱由检就被交给东李照顾,东李为人端庄、明事理,我想这是朱由检性格没像朱常洛、朱由校那么畸形的主要缘故。”

“再则,朱由检并没有被当做皇帝培养,可却要接手一个烂得不成样子的大明。”

“别的不说,朱由校亡故后,他要以藩王之身入主宫中,就得面对朱由校留下的魏忠贤、客氏等人——这些人把控宫中多年,若是狠下心来,是可以让朱由检也迅速亡故的。”

“而朱由检不仅让自己和后妃等安全地在皇宫站稳脚跟,更是仅用几个月的功夫就除掉了魏忠贤、客氏一党,也清除了他们在宫中的爪牙。”

“虽然这里面可能有不少东林党人等外朝文臣的助力,但朱由检以十七岁的年纪,能做到这点已然很不错了。”

“除此外,朱由检虽然在即位之初,受东林党等部分朝臣蛊惑,做了诸如废除东厂、削减锦衣卫权力等自废爪牙之事。”

“但等一两年后,他发现文臣们不可靠,便又重新开设东厂,并在朝中扶持不同党派,以控制朝堂——只是他没操作好,如此举动反而让大明江山崩塌更快而已。”

“在为政的十七年中,崇祯虽然做出了不少错误决定,冤杀了不少忠良能臣,但也曾出台过不少于大明而言切实有用的政策。”

“比如重视武举,甚至科举考试也可以通过骑射、军策等方面的考试加分;又不拘一格,任用了不少举人乃至优秀生员。”

“仅是这两项政策,就让明末多出了好些个既有能力又相对忠贞的文臣武将。至于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革新举措,也不少,微臣就不一一叙述了。”

“如果当初崇祯接手的大明没那么烂,又或是他性格方面的短板没那么短,再或者接受过更多更好的帝王教育,我想即便不能中兴大明,也不至于让大明在他手上亡国。”

“另外,其实哪怕到了崇祯十七年,他也还是有机会的,那就是舍弃北方,果断带着太子等迁都南京。”

“再不济,提前派太子去南京坐镇,南明也不会出现数帝并立、号令不一的局面,以至于让清虏轻易拿下江南。”

听到这里,朱标、朱棣一时都沉思起来。

他们都在想,对于一个皇帝而言,究竟哪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就连朱元璋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