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倭国之战(五)(1 / 2)
郑和嘴角扯出一丝冷笑。
他解下腰间玉佩——那是临行前张无忌所赐,雕着踏云麒麟——重重拍在案上:告诉他,挖不出银矿,就用他们的骨头填满这个坑。
第三天黎明,当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一个满手是血的倭人少年突然发出不似人声的尖叫。
郑和冲进矿坑,看到被雨水冲刷出的岩壁上,闪烁着蛛网般的银线,在晨光中如同天神随手撒下的银河。
找到了!副官的声音因激动而扭曲,真的是银脉!
郑和蹲下身,指尖抚过那些银色纹路。
冰凉触感让他想起京都最后一夜,张无忌将尚方宝剑架在他肩上时的金属寒气。
皇帝当时说的话此刻在耳边回响:倭州之银,当如血脉汇入大明肌体。
消息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半月后,张无忌的朱批谕令与五百名矿工同时抵达。
谕令上只有九个字: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矿工们押送来的,还有三十具新制的囚车。
陛下有旨。宣旨太监尖细的声音刺破海风,石见银矿由锦衣卫直接监管,所产白银七成运往京城,三成留作倭州汉化之资。
太监顿了顿,露出一个古怪的笑容,郑大人,陛下还问您,可还记得离京时那三十六条同化方略?
郑和感到一阵寒意窜上脊背。
他当然记得——那本《倭州汉化考》的第三十六条写着:银矿所在,必设汉塾;矿工子弟,必习汉礼。
次日,第一批学童被驱赶进新建的草棚。他们脏兮兮的手中不是笔墨,而是从矿渣中拣选银砂的竹筛。
教书先生手持藤条,每教一句《三字经》,就让孩子从矿石堆里找出对应的汉字。
人之初——先生拖长声调。
性本善——孩子们机械地重复,同时从碎石中挑出闪着微光的颗粒。
郑和巡视到第三个草棚时,看到一个瘦小的女孩正偷偷将一粒银砂塞进嘴里。
他猛地掐住她的下巴,银砂从孩子嘴角漏出,混着血丝落在泥土上。
为什么吃这个?他用倭语厉声问。
女孩的瞳孔因恐惧而放大:奶奶说...吃了神明的骨头...就能梦见爸爸...
郑和的手突然松开。
他想起自己母亲——那个云南摆夷女子,也曾在他儿时说过类似的话。
转身时,他发现所有孩子都睁着漆黑的眼睛望着他,那些眼睛里既没有恨,也没有希望,只有一片空洞的顺从。
秋分那天,第一批十万两白银装船启运。
郑和站在码头上,看着苦力们将包着红绸的银锭搬上福船。
突然,一个浪头打来,最前面的苦力脚下一滑,银锭砸在甲板上,红绸散开,露出錾刻其上的大明倭州贡银字样。
大人小心!副官突然拔刀。
郑和转头,看见礁石后闪出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倭人,手中竹弓对准了运银船。
箭矢破空声被海风撕碎。
郑和看着为首那个独眼倭人——他认识这张脸,是三个月前从矿上逃走的一个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