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 第580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31)

第580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天还没亮透,院里的鸡刚叫头遍,三叔就背着相机蹲在了老槐树下。他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镜头对准东边的天际,那里正浮着片鱼肚白,像极了牛雅溪绣帕子用的素色底布。

“等会儿太阳出来,光刚好能照在竹架上。”他回头冲我喊,嘴里呼出的白气混着晨雾,“张馆长说要张‘非遗晨曦’当展签,就得是这种带着露水气的照片。”

我正往卡车里搬木箱,箱里装着折叠好的竹架和裹着棉纸的绣品。木框边角都包着厚棉布,是我妈连夜缝的,怕颠簸时磕坏了竹篾的纹路。“轻点放!”我爸在车斗上喊,手里还攥着根竹销,“那根雕花的主篾在最上面,碰不得!”

这根主篾是特意留的,五年生紫竹最粗的那节,被我爸用刻刀雕了缠枝莲,花瓣薄得能透光,叶纹细得像蛛丝。原本是戏台背景的顶梁,张馆长见了说“单摆着就是件艺术品”,特意让单独装在锦盒里。

牛雅溪抱着个竹篮从屋里出来,篮里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红绸布。“王导演说展柜得铺这个,”她踮脚把绸布塞进箱缝,辫梢沾着的线头蹭在红绸上,像落了片白雪花,“昨天绣到后半夜,把每个展签都绣了朵小菊,您看配不配?”

她举起张硬纸板,边缘用金线绣着圈菊瓣,中间用黑墨写着“平安村竹编·清代盘长结技法传承”,针脚密得让人心头发紧。三叔立刻举着相机凑过去:“这得单独拍张特写!比印刷厂印的有灵气!”

卡车发动时,天边已经烧起了红霞。我妈站在院门口挥手,手里还攥着块刚出锅的红薯:“路上饿了垫垫,到了县城给我回个电话!”车斗颠了颠,红薯的甜香混着竹篾的清苦,在晨风里漫开。

县城美术馆在老街上,青砖灰瓦的院子爬满了爬山虎。张馆长早在门口等着,见了卡车就迎上来,白手套在箱盖上拍了又拍:“可算来了!专业展陈团队都等着呢,保证把咱的宝贝摆得比博物馆还像样。”

开箱时围了不少人,有扛摄像机的记者,有拿着卷尺的展陈师,还有几个戴眼镜的老人,说是民俗协会的专家。当我爸抽出那根雕花主篾时,人群里发出片惊叹——晨光透过雕花的莲瓣,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谁撒了把会动的金粉。

“这雕工!”白胡子专家掏出放大镜,镜片都快贴到竹篾上,“是‘留青’技法吧?只削掉竹皮的表层,露出里面的白肉做花纹,越老越亮,跟和田玉似的!”

我爸挠挠头:“就俺爹教的法子,说这样不裂。”他拿起主篾往竹架上安,榫卯接口“咔嗒”一声卡严,严丝合缝得像长在一起的。

牛雅溪正和展陈师搭展签,红绸布铺在玻璃展柜里,她把绣着小菊的硬纸板一一摆好,指尖在绸布上拂过,像在安抚受惊的雀儿。忽然听见“嘶”的一声,原来是展陈师不小心扯到了绸布边角,线脚处抽了根丝。

“别动!”牛雅溪立刻蹲下去,从绣篮里拿出针线,银针在她指间转了个圈,眨眼间就把抽丝的地方补好,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旁边的女记者看得直咋舌:“这手艺,比缝纫机还厉害!”

三叔举着相机在人群里钻,镜头一会儿对准竹架的雕花,一会儿拍牛雅溪补绸布的侧脸,忽然被白胡子专家拽住:“小陈师傅,你这照片得给我张!我要配在《民俗志》里,标题就叫‘让老手艺见着天光’。”

布置到晌午,展厅渐渐有了模样。正中央的玻璃柜里,竹架撑开像朵半开的莲,牛雅溪的野菊帕子铺在竹编喜筐里,旁边摆着那根雕花主篾,光影透过莲瓣落在帕子上,菊瓣仿佛真的在轻轻晃。

“太妙了!”王导演带着剧团的演员来参观,指着展柜对旦角说,“你看这菊纹的配色,演出时就按这个来,赭石色打底,金线勾边,得有咱平安村的野趣。”

旦角演员拿起帕子细看,忽然说:“雅溪姑娘,能教教我吗?我想在戏服的水袖上绣两朵,上台时挥起来肯定好看。”

牛雅溪的脸一下子红了,把帕子往回递:“我……我教不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