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四合院:我在火红年代悠闲度日 > 第687章 任务

第687章 任务(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时值盛夏,四九城的天空格外明净。

轧钢厂区内,高炉矗立,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显眼。

厂区主干道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天上午,王建军正在批阅文件,窗外传来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声。

他刚处理完一批生产报表的文件,秘书就敲门进来了。

“主任,工业局来电话。

询问咱们厂支援三线建设技术人员的名单什么时候能报上去。”

王建军放下手中的钢笔,转过身来说:“回复工业局,名单下周一准时报上去。

另外,把这次支援三线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给我拿一份,我要仔细看看。”

“好的,主任。”

秘书应声退去。

王建军站起身,走到窗前。

望着厂区内繁忙的景象,他陷入了沉思。

作为轧钢厂的领导,他深知支援三线建设的重要性。

这次厂里要抽调二十名技术骨干,他必须认真挑选。

既要完成政治任务,又要保证厂里的生产不受太大影响。

另外,因为厂里不少人都希望为支援建设出一份力,所以这名单……

他拿起电话:

“接技术科。老李吗?

关于支援三线的人员名单,你们再仔细研究一下。

一定要选派政治过硬、技术过硬的同志,千万不能……

你可以和赵修远同志沟通一下。”

处理完手头的工作,王建军突然想起秦铁柱来,他怎么这么久还没消息?

这个从农村来的表侄跟秦家两兄弟不一样,他有上进心,是个可造之材。

至于以后会不会被分配到外地,那都是后话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给他一个学习技术的机会。

望着窗外高炉矗立,烟囱冒着白烟,一片蓬勃景象。

王建军想到被送去改造的秦强秦壮,想到即将参加培训的秦铁柱,心中感慨万千。

在这个火红的年代,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的人需要在艰苦劳动中改造思想,有的人需要通过学习技术成长进步。

而像他这样的干部,更要肩负起培养人才、支援国家建设的责任。

他重新坐回办公桌前,拿起钢笔,开始起草推荐秦铁柱参加培训的材料。

这笔不仅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前途,更关系到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大局。

他必须认真对待,既要给年轻人机会,又要对组织负责。

写完材料,王建军特意嘱咐刚进来的秘书:

“这份推荐信很重要,你亲自送到工业局培训处。”

“明白,主任。”

秘书郑重地接过材料。

处理完这一切,王建军才长长舒了口气。

秦家这团乱麻,总算理出了头绪。该惩戒的得到了惩戒,该引导的看到了希望。

下午,王建军正在批阅文件,门卫打来电话:

“主任,有位部队的同志要找您。”

王建军一愣,还以为是赵晋东那边派人来有事儿找他:

“快请进来。”

来的是一位穿着军装的中年男子,肩章显示是大校军衔。

他递给王建军一份文件:“王主任,这是军区介绍信。”

王建军看完介绍信,立即起身敬礼:“同志,你好!”

来人回礼后说:“王主任,我奉命前来,是想请你协助完成一项紧急任务。”

“请指示!”

“我们了解到,你们厂在特种钢材生产方面很有经验。

之前有过类似任务,你完成得很好。”

大校说:

“现在有个重要任务,需要你们厂承接一批特殊零部件的生产任务。”

王建军心中一动。

“首长,我们厂确实完成过几次特种钢材的生产任务。”

王建军谨慎地回答:“但不知道这次的具体要求是?”

大校取出一份图纸:

“这是具体要求。

另外,为了保密,这批零部件的生产要单独安排生产线。

参与人员也要严格审查。”

王建军接过图纸仔细查看,心中暗暗吃惊。

这些零部件的精度要求之高,确实超出了这个时代的一般水平。

但他很快发现,其中几个关键工艺,正好与赵修远之前提出的技术路线不谋而合。

“明白!”王建军郑重地说:“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送走大校后,王建军陷入了沉思。

军工单位找上门来,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尽管现在轧钢厂任务比较重,但工作还是要做的,保密工作也必须做好。

这可是别人求都求不到的好事儿。

王建军决定,只向极少数核心人员透露任务的具体内容。

第二天一早,王建军召集全厂班组长以上干部开会。

当他宣布要承接重要军工生产任务时,会场顿时沸腾了。

“同志们!”

王建军提高声音: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保密要求,具体内容暂时不能向大家透露。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关系到国防建设!”

老工程师马师傅激动地说:

“主任,我们老工人保证,就是不吃不睡也要完成任务!”

“对!绝不给轧钢厂丢脸!”其他人也是群情激昂。

王建军看着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散会后,王建军立即组织了一个由八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核心成员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

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他们开始研究生产工艺。

“主任,你看这个公差要求。”

马师傅指着图纸:“以我们现有的设备,很难达到这个精度。”

王建军沉思片刻,回忆起前世在工业博物馆见过的一种老式加工工艺:

“老马,如果我们改造现有的龙门铣床,加上自制的高精度导轨,再配合特殊的刀具角度,或许可以试试。”

马师傅眼睛一亮:

“主任,您这个想法很新颖!我们可以试试用铸铁研磨出高精度导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技术攻关小组开始了紧张的技术改造。

王建军凭借着前世的一些见识。

不时提出一些既符合这个时代技术水平,又颇具创新性的建议。

当然,具体能不能成还得靠厂里那些技术人员。

快到猫儿胡同时,他看见父亲正站在胡同口,和几个老邻居聊天。

“建军回来啦!”

周遭邻居都热情地打招呼。

王父看着儿子,难得地露出笑容:“听说你们厂要支援三线建设?”

王建军愣了一下:“啊?哦,对。”

“这可是大事!”

王父拍拍儿子的肩膀:“好好干,别给咱们老王家丢人。”

王建军注意到,父亲只提到了支援三线建设的事,显然对更机密的军工生产任务并不知情。

这让他松了口气,看来厂里的保密工作还是到位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