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精英养成记 > 第608章 星河入梦,麦浪涌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交响

第608章 星河入梦,麦浪涌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交响(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秦书记,这城里人真的会买咱这土疙瘩里长出来的东西吗?”看着赵春燕在直播间里对着手机大喊“家人们,快来买咱石窝村的有机面粉”,村民们还是半信半疑。在他们眼里,农村的东西再好,也“土”,上不了台面。

秦枫却不这么认为。他坚信,乡土中国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份“土味”——原生态的食材、淳朴的手工艺、悠久的农耕文化。这些都是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关键是要搭建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让乡村的“土宝贝”走进城市,也让城市的资源反哺乡村。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石窝村的农产品“梳妆打扮”。他联系了省艺术学院的设计团队,为村里的小麦、小米、土鸡蛋等农产品设计了统一的包装。包装上印着石窝村的麦田风光和“星星麦田”的故事,一下子就有了“高级感”。“咱的东西好,包装也要跟上,这叫‘酒香也怕巷子深’!”秦枫笑着对村民说。

包装升级了,销售渠道也要拓宽。秦枫想到了“直播带货”。他带着赵春燕等几个年轻人,跑到县里的电商产业园学习直播技巧。第一次直播时,赵春燕紧张得说不出话,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秦枫在一旁给她打气:“别怕,就把直播间当作家,把网友当成交朋友,说说咱面粉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做的,咱的面粉有多香。”

慢慢地,赵春燕找到了感觉。她在直播间里展示麦田的风光,讲述自己用传统石磨加工面粉的过程,甚至现场用自家面粉包饺子、蒸馒头。网友们被这种原生态的“乡土味”吸引了,订单渐渐多了起来。“石窝香”面粉成了网红产品,不仅在电商平台上热销,还走进了城里的超市和高端餐厅。

“直播带货”火了,但秦枫并不满足于仅仅销售农产品。他想让城市人更深地了解乡村,体验乡村。他利用石窝村依山傍水的优势,策划了“麦田研学游”活动。春天,组织城里的孩子来麦田踏青、放风筝、体验播种;夏天,来采摘时令蔬果、听蛙鸣蝉噪;秋天,参与收割、打谷,体验丰收的喜悦;冬天,来村里过年,写春联、包饺子、看民俗表演。

第一个来参加研学游的是省城的一家幼儿园。孩子们在麦田里奔跑,亲手种下一颗小麦种子,听秦枫讲“星星麦田”的故事。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写道:“这才是最好的自然教育!孩子们在泥土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麦田研学游”渐渐打出了名气,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发展。村民陈桂兰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麦香民宿”,房间里摆着老农具、土布床单,院子里种着时令蔬菜。游客来了,可以自己摘菜做饭,体验农家生活。“以前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民也能开民宿当老板!”陈桂兰笑得合不拢嘴,她家的民宿旺季时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城乡的连接,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融。秦枫还组织了“城乡手拉手”活动,让城里的老师来村里支教,村里的孩子去城里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让城里的医生来村里义诊,村里的老人去城里体检;让城里的企业来村里投资兴业,村里的劳动力去城里学习技能。

城里的企业家王总通过“城乡手拉手”活动认识了秦枫。他被石窝村的发展潜力和秦枫的实干精神打动,决定投资在村里建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生产全麦面包、小麦胚芽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基地建成后,不仅能吸纳村里的劳动力,还能带动周边村子扩大种植规模。“我投资的不仅是一个工厂,更是一份社会责任,一份对乡村振兴的信心。”王总说。

连接城乡的,还有浓浓的人情味。秦枫记得,去年冬天,村里的独居老人张奶奶生病了,没人照顾。秦枫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立刻有村民主动去照顾张奶奶,城里的志愿者也送来了药品和营养品。“现在的石窝村,不像以前那样各过各的了,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张奶奶感动地说。

城乡之间的那堵“墙”,在秦枫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下,渐渐消融了。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城市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异乡”,而是与乡村血脉相连的“共同体”。秦枫站在麦田边,望着远处蜿蜒的乡村公路上,一辆辆满载着农产品的货车驶向城市,又有一辆辆载着游客的小车驶进乡村,他知道,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石窝村徐徐展开。

### **第四章:扎根——初心的力量,引领共同富裕的方向**

“秦书记,听说你要调走了?”一天,老支书周大爷找到秦枫,眼神里满是不舍。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想挽留秦枫。

秦枫心里也充满了不舍。三年来,他早已把石窝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但他也知道,乡村振兴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他来石窝村的初心,不仅仅是让石窝村富起来,更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其实,早在一年前,秦枫就开始着手培养村里的后备力量。他从返乡青年中选拔了一批有文化、有干劲、有情怀的年轻人,让他们参与村里的事务管理,跟着自己跑项目、学技术、搞经营。王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王磊已经能独立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科技推广工作,成了秦枫的“左膀右臂”。

“周大爷,乡亲们,我可能会离开,但我培养的年轻人会留下来,我们建立的科技平台、金融机制、销售渠道会留下来。石窝村的振兴,不会因为我个人的离开而停下脚步。”秦枫在村民大会上动情地说,“而且,我不是真的离开,我会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关注石窝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村民们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他们知道,秦枫说得对,石窝村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破败落后的小山村了。这里有了先进的科技、便捷的金融、畅通的销路,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心气儿上来了,有了奔头,有了希望。

秦枫离开石窝村的那天,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口送别。李建国给秦枫塞了一袋新磨的面粉,赵春燕送来了一箱刚出炉的全麦面包,王磊握着秦枫的手,坚定地说:“秦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把石窝村建设得更好,让‘星星麦田’的故事继续传下去!”

汽车缓缓驶离石窝村,秦枫回头望去,阳光下,“星星麦田”泛着金色的光芒,像一片灿烂的星河。他知道,这片麦田,已经不仅仅是一片农田,它是科技的试验田、金融的示范田、更是共同富裕的希望田。

离开石窝村后,秦枫被调到了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他把石窝村的经验推广到了全省更多的乡村。他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小屋”在乡村落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向农业倾斜,越来越多的城乡连接桥梁被搭建起来。他知道,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夜深人静时,秦枫常常会想起石窝村的麦田。他仿佛看到,无数像王磊、赵春燕一样的奋斗者,正在田埂上忙碌;看到科技的光芒照亮了更多的乡土,金融的活水滋养了更多的田野,人性的温暖连接了更多的城乡。他相信,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要怀揣初心,接续奋斗,金融科技的星河必将在乡土中国的上空,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芒,照亮每一个乡村的振兴之路,温暖每一个农民的梦想。

而那片能“长出星星”的麦田,将永远在他心中,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因为他知道,那不仅是一片麦田,更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坚实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必将在无数奋斗者的书写下,更加波澜壮阔,更加绚丽多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