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爱心的“甜蜜负担”(2 / 2)
林晓雅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整理物资、管理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守护好这份爱心的纯粹性,让食堂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一个属于老人们的,安静、温暖、有尊严的港湾。
她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规则。首先是设立了专门的“爱心管理小组”,由张桂芬担任组长,林晓雅协助,志愿者中选出几位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成员共同参与,负责统筹捐赠物资的登记、入库、出库,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排班。
对于捐赠物资,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接收标准和流程:明确表示不接受与食堂运营无关的物品,不接受带有商业附加条件的捐赠;所有捐赠物资都要登记造册,定期公示,确保每一份爱心都用在实处。他们还联系了社区,借用了隔壁一间闲置的小仓库,将物资进行分类存放,贴上标签,方便取用。
对于志愿者,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招募和培训制度。新志愿者必须经过面试,了解食堂的宗旨和服务理念;上岗前必须参加由老志愿者和林晓雅组织的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与老人沟通技巧、食品安全知识等;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时间进行合理排班,明确岗位职责,避免人浮于事。林晓雅还特意强调,志愿者的首要任务是服务老人,而非“作秀”,在食堂内要保持安静,未经老人同意不得随意拍照、打扰。
对于外来探访和媒体采访,他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原则上不接受大规模的探访团,媒体采访需提前预约,并且要在不影响老人正常用餐和食堂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宣传和广告活动。
这些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不理解,觉得“你们就是做个好事,搞得这么复杂干嘛?”有的人觉得受到了限制,热情减退,渐渐不来了。
有一次,一个之前捐赠过不少物资的企业老板想来食堂拍个宣传片,被林晓雅婉拒后,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给你们捐了这么多东西,拍个片子宣传一下怎么了?你们这是忘恩负义!”
林晓雅耐着性子解释:“老板,非常感谢您的慷慨捐赠,我们都记在心里。但是食堂是老人们的家,我们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感受。如果因为拍摄打扰到他们,那我们就违背了办食堂的初衷了。我们更希望您的爱心,是默默地支持,而不是需要通过镜头来展现。”
那位老板愣了一下,看着林晓雅坚定而真诚的眼神,最终还是悻悻地走了。
张桂芬始终坚定地站在林晓雅这边。她对所有志愿者说:“小林制定的这些规矩,都是为了食堂好,为了老人们好。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只要我们的初心不变,就不怕!”
慢慢地,随着规则的完善和执行,食堂的秩序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甚至比以前更加井然有序。物资堆放得整整齐齐,取用方便;志愿者各司其职,服务周到而贴心;老人们的脸上,又重新洋溢起轻松自在的笑容。
李大爷依旧每天坐在那个靠窗的角落,林晓雅会习惯性地过去帮他把碗筷摆好。有一次,李大爷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用手帕包得整整齐齐的糖,递给林晓雅:“小……小林……甜……”
林晓雅接过那颗糖,小小的,硬硬的,却仿佛有千斤重。她剥开糖纸,放进嘴里,一股清甜的味道在舌尖弥漫开来。她知道,这颗糖,是老人对她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爱心,是宝贵的,但也需要引导和规范。只有这样,这份“甜蜜的负担”才能真正转化为滋养“夕阳红”的暖流,持久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