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2 / 2)
这些议论和目光如芒在背,谢清风自然是知道的,但他也早已预料到会面临这样的质疑和压力。
他就是顶着压力也要上。
没别的。
科教兴国就是好。
就在那低语声尚未完全平息,不少人都以为他会在压力下退缩时,谢清风再次开口了。
他的声音依旧清朗,“诸位同僚,焦尚书、李侍郎之言,下官听明白了。”他先是对反对意见表示了倾听,随即话锋一转,“然下官此举,绝非越俎代庖,更非质疑礼部诸公尽责。”
他目光坦然迎向那些质疑的视线,不疾不徐地陈述:“我朝《职官志》有载,国子监祭酒之职责,除管理学政、训导生徒外,亦明确包含参详科举利弊,以备咨询。下官身为祭酒体察到当今取士制度或有未能尽揽天下英才之处,尤其是算学等经世致用之才匮乏,据此提出增设明算科之议,正是履行祭酒参详利弊之职责,何来逾越之说?”
他稍作停顿,给了众人消化这句话的时间,然后抛出了更关键的事实:“况且下官所呈奏折并非独呈御前,依照规制已一式三份,分别呈送陛下、内阁,以及礼部衙门。”
这一番解释,有理有据,既引用了职务规定证明自己并非越权,又以奏折送达的程序事实表明了对礼部职权的尊重,直接将越权的指控化解于无形。
礼部左侍郎被他这番话噎了一下,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
谢清风确实按规矩送了奏折,引用职责也挑不出错处,他刚才指责对方越权的话,此刻显得确实有些尖锐和站不住脚了,只得悻悻地瞥了一眼自家的尚书大人,将希望寄托于焦季同。
焦季同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模样,仿佛没听见谢清风关于程序和职权的辩解,也完全不接越权这个话茬。他再次向御座躬身,直接将话题拉回到了最核心的争议点上,语气依旧坚决:
“陛下,程序合规与政见得当是两回事。谢祭酒依规上奏是其本分,老臣并无异议。然,其所奏重开明算科之内容,老臣依然坚持,万万不可!”
他目光平和却坚定,继续说道:“朝廷若需精通算学之才,工部可遴选,户部可征召,各地河工衙门亦可举荐。此等专才于具体衙门实务中加以简拔任用,正得其宜,既不埋没其才,亦不违体制。何必非要大动干戈另开一科,动摇科举取士之根本?”
礼部尚书大人再次强调了他的核心立场:“科举取的是通才,是明道之士!算学专才,自有其用武之地,但通过现行体制内的各种渠道选拔任用足矣。单独设科,实无必要,且遗患无穷!望陛下明察!”
焦季同不愧是老谋深算,他避开枝节争论,牢牢抓住“动摇根本”这个大义名分,并且给出了替代方案,各部可以自行遴选啊,干嘛要来打科举的方案。
再者说,圣元朝立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科举可是最本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