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2 / 2)
说来也真是奇了怪了,小亭子一边留意着前方的路况,一边在心里嘀咕,甭管陛下先前是为什么事烦心,是边关军报,是朝堂争吵还是被那些老大人念经似的谏言弄得头晕脑胀,只要见一次谢大人,那精气神儿立马就不一样了。
谢大人莫非是有什么灵丹妙药不成?小亭子被自己这想法逗得暗自一笑。
————
推广报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谢清风光是奏折草稿就写了小两万字,在这份详尽的规划里,他从雕版印刷的改良,纸张的选材与成本控制,到各级发行网点的初步构想乃至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应对策略,都做了层层推演。
字斟句酌,耗费了他大量心血。
然而奏折写完,谢清风并不打算直接呈上去,因为他左思右想,觉得还是太快了。
明算科才刚刚站稳脚跟,取士授官的热议还未完全平息,朝中那些守旧派的目光依旧如芒在背。若此刻再抛出这个无疑会更猛烈冲击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新事物,他简直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站在了风口浪尖的最顶端。
尽管萧云舒能保住他,但他不喜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上位者的庇护并非永恒,就像之前那个举报了自己座师邵鸿裕的于林一样,当时于林也因为刚正不阿得到陛下赏识啊,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吏治改革措施,萧云舒也倾力给他护航,不仅驳回了针对他的弹劾,还给他升了官,让他负责推进改革。
但朝堂上,最忌讳的便是背叛师长。虽然弄倒邵鸿裕的主力还是他的皇帝学生,但皇帝在大臣们心中是特殊的,皇帝是君,天地君亲师,君在师的前面。而你于林是什么东西啊?居然敢检举自己的老师。
满朝文武,谁没做过别人的门生,谁没当过别人的座师?
师生情谊不仅是私交,更是朝堂上重要的人脉纽带,于林举报座师在众人眼里就是忘恩负义背主求荣,他们看着于林会忍不住想:今日他能举报自己的座师,明日会不会为了利益,出卖同僚,背叛君主?这种人没人敢与他为伍的。
所以即便于林后来刻意放低姿态,主动向同僚示好。
上朝时主动打招呼,议事时附和他人观点,甚至私下里送些字画和文房四宝什么的,但同僚们要么冷淡避开,要么找借口推脱,连正眼都不愿看他。有次户部议事,于林想发表看法,刚开口就直接被户部侍郎打断:“于大人的高见,怕是与我等凡夫俗子不同,还是不必说了。”话里的讥讽,满座皆知。
再加上他的改革触动了太多官员的利益,那些人明着不敢对抗陛下,团结起来刁难于林是非常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