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劝诫与试探(2 / 2)
"继续加强东三省的军事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军事合作,争取更多的军事资源和支持。才能注重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应对日俄等列强的威胁。
"但要继续面对袁世凯的猜忌与排挤,并且东北面临着巨大的内政外交压力和庞但大的军费行政开支,可谓内外交快,左支右绌的现实困境。"
这些话语,如同重锤一般,一下一下地敲击着赵尔巽的心。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信中的每一个细节。
那封信,虽然没有署名,也没有明确的来处,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气息,却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大清皇室——或者说,是那些仍然心系皇室的旧臣们。
可奇怪的是,信中并没有提及宗社党,也没有提到与日本合作的只言片语,更没有要求以东北为基地联合内蒙复辟大清的计划,还隐晦地提醒他要提防日本侵略,要维护民国的统一。
这与他这半年来所观察到的皇室动向,似乎并不相符。
隆裕皇太后,自退位之后,便深居简出,基本上不过问民国政事,甚至连宫中的用度都大为缩减。
而醇亲王载沣,更是低调行事,先是闭居王府谢绝拜访见客。可后来竟主动去了趟南方,回来后便配合袁世凯对内务府进行改革。
现如今又配合民国政府进行土地清丈,并忙着在天津清理皇室产业,甚至还要秘密派遣书信劝诫自己放下成见,留任东北维护国家统一。
这位醇亲王看着似乎真的已经接受了民国的现实,一心一意地想要在新的时代里,为皇室谋求一条生存之道。
皇室既然这般考虑,难道与宗社党众位王爷决裂了?……那宗社党真的还有复辟的谋划吗?
赵尔巽睁开眼睛,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天津的夜,依旧繁华,租界区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暗流涌动。
他忽然想起,这半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都显示——皇室并没有复辟的打算。隆裕皇太后和醇亲王载沣,似乎都已经接受了现实,甚至还在努力适应民国的统治。
可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封信,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让自己留任奉天都督?
是为了继续掌控东北的军政大权,以此来维护皇室在东北的利益?还是说……皇室在东北,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谋划?
赵尔巽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皇室或许并不是想要复辟,而是想要在民国的大框架之下,继续维持他们的影响力。
东北,是大清的龙兴之地,也是满族的根基所在。如果能够掌控东北的军政大权,那么,即便是在民国,皇室也能在东北保持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还能借此来维护满族的利益。
而自己,作为曾经的奉天都督,如果能够继续留任,那么,就能在东北这个关键的地方,为皇室提供庇护,甚至,还能借助东北的力量,来制衡其他势力。
“协助大清皇室在东北展开谋划……”
赵尔巽低声呢喃着这句话,目光深邃。
他忽然意识到,皇室或许并不是想要复辟,而是想要在新的时代里,找到一条新的生存之道。而这条道路,可能需要他——赵尔巽,来帮助他们铺就。
“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日俄侵略……与黑、吉两省合作……”
信中的这些话语,或许才是皇室真正的意图——他们并不想挑起纷争,也不想复辟,而是想要在民国的框架之下,继续维持满族的利益,维持东北的稳定。
而自己,如果能够继续留任奉天都督,那么,就能在东北这个关键的地方,为皇室提供支持,为满族提供庇护。
赵尔巽缓缓地呼出一口气,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
他知道,自己或许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更大的博弈之中——一场关乎皇室未来、关乎东北未来、甚至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博弈。
而在这场博弈中,他,赵尔巽,或许将成为一个关键的角色。
“留任奉天都督……”
他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目光坚定。
或许,他真的应该重新考虑,是否要接受这个“劝告”。
这半年来,赵尔巽收到过太多隐晦的暗示,其中不乏宗社党人员的拉拢。但今夜这封未署名的书信,却让他心头翻涌起前所未有的波澜。
"今与民国虽有隔阂,然为皇室计,改变立场又有何不可?"内心不停的质问着自己。
"只要在东北继续治理百姓,发展民生,抵御外辱......"
"原来如此......"赵尔巽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皇室要的不是他赵尔巽继续做那个死守旧制的"忠臣",而是要他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龙兴之地——通过发展民生来稳固根基,通过抵御外辱来延续血脉,通过治理百姓来保存文化。
他赵尔巽,或许会以"顺应共和"的姿态继续留在东北,但绝不会让这片龙兴之地沦入外人之手。
而紫禁城里的那些人,也终将明白:真正的忠诚,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天津醇亲王宅邸的书房内,醇亲王载沣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脚步声在厚重的地毯上显得沉闷而压抑。
窗外,天津租界的霓虹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他紧锁的眉宇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载沣双手紧握成拳,不时发出颤抖。当王忠回禀,只有寥寥数语:"信已送达,静候佳音。"但就是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载沣的心绪如同这天津卫六月的天气一般,阴晴不定。
"皇上啊皇上......"载沣低声呢喃,指掌无意识地摩挲着座椅。这封密信的内容,本是他与皇帝凌霄在离京南下前共同商议的。
当时凌霄坐在养心殿的书桌前,神色凝重地写下每一个字,字里行间既有对东北局势的深思熟虑,又暗含着对大清皇室未来的深切忧虑。
载沣停下脚步,走到窗前。黑夜笼罩在租界林立的洋楼屋顶上,那些西式建筑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突兀。
他想起皇帝在信中说过的话:"王爷,东北乃我大清龙兴之地,赵尔巽此人至关重要。他若能明白皇室的苦心,那皇室在东北的产业根基或许还有转圜余地。"
"可他明白吗?"载沣喃喃自语。
这封密信的内容,表面上是劝赵尔巽顺应共和,实则暗含三层深意:一是希望东北配合袁世凯政府对皇室产业进行改革;二是维护东北权力平衡,防止日俄势力趁虚而入;三是试探东北清朝遗老们对皇室的态度。
书桌上的茶盏已经凉了,载沣却浑然不觉。他想起离京前与皇帝的最后一次密谈。
凌霄当时说:"赵尔巽在东北经营数年,对大清最是忠诚不过,若能为我所用,不仅能保住东三省的皇室基业,更能为将来留一份保障......"皇帝说到这里突然停住,只是深深看了载沣一眼。
"可现在......"载沣考量着东北的局势。
赵尔巽迫于袁世凯和各方压力暂离东北南下青岛,这本是意外之变,却意外给了他们一个试探的机会。
载沣抓住时机,通过秘密渠道将皇帝亲笔所书的密信送到了赵尔巽手中。
"但这个人......"载沣的眉头越皱越紧。
书房的挂钟"当当"敲了七下,载沣却仿佛没有听见。他想起皇帝凌霄曾经说过的话:"判断一个人是否忠心,不在他说什么,而在他做什么。"可现在,赵尔巽什么都没说。
窗外,天津卫的夜色渐浓,租界区的灯火一盏盏亮起。载沣站在窗前,望着那些闪烁的灯光,思绪万千。他不知道赵尔巽这位清朝遗老在读完信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皇上,您说赵尔巽会明白我们的苦心吗?"载沣轻声问道,仿佛皇帝就在身边。没有人回答他,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赵尔巽已经收到信,但接下来会怎么做?他会按照皇帝的意图行事吗?还是会像其他遗老一样,表面迎合,暗中却另有打算?
"这封信......"载沣喃喃自语,"或许是我们与赵尔巽之间的一次赌博。"他转身走向书桌,从抽屉里取出一张地图,看着东北三省详细的地形和皇室产业分布。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奉天的位置,那里是清朝的发祥地,奉天皇宫所在,也是皇室最后的根基所在。
"皇上,您赌的是赵尔巽的忠心,而我赌的......"载沣的声音低了下去,"是我大清皇室最后的希望。"
窗外,一轮清冷的月光洒在载沣疲惫的脸上。在这天津卫的深夜里,醇亲王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就像这变幻莫测的夜色一般,既看不到尽头,也猜不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