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论经,何心隐大展身手(2 / 2)
上了台之后,何心隐便是躬身行了一礼,这才说道:“兄台此言差矣。我心学自阳明先师以降,秉持‘心即理’之要义。
君只见表象,殊不知百姓于日常生活之中,良知自会自然流露彰显,纲常伦理并非外在于人,实则深植于人心之内。
人心本具之良知,恰似一盏明灯,足以明辨善恶是非。就如那田间老农,虽未熟读经史子集,然见幼童落于井中,定会心生恻隐而施救,此非良知使然乎?
人于日常行事之际,只要顺应此良知而为,便是正道坦途,又何必执着于君所言的外在刻板之格物程式?若徒有格物之形,而内心懵懂不明,恰似无舵之舟,终难悟得真道。”
那个中年学子听后,顿时就眉头紧锁,声调渐高,情绪略显激动:“格物致知乃千古圣学之不二法门,自先贤创立以来,历代儒者皆奉为圭臬。
唯有对万物悉心探究,方能领悟天理之深邃精微。若仅凭内心之感而妄断事理,恐会陷入主观臆想之泥沼,长此以往,人心岂不肆意放纵,道德亦将土崩瓦解。
古之商纣王,不遵循天理纲常,仅凭一己私欲行事,终致亡国之祸,此不正是心学之弊的前车之鉴?
再者,吾理学所强调之礼仪规范,乃是维系世道人心的中流砥柱,如大厦之基石,怎可被轻视乃至摒弃?君等如此倡导,无疑是在动摇社会秩序之根本,令世间陷入混乱无序。”
看见这人话语逐渐焦急,何心隐淡定了起来,从容踱步,侃侃而谈,毫不示弱:“兄台着实只见其一,不见其二。
心学绝非如兄台所言那般会放纵人心,实则意在激发人之良知良能。若人内心良知昭昭如日月,行事自然会契合道德规范。
且看那古之舜帝,虽处于复杂之家庭环境,父顽、母嚣、弟傲,然舜以其良知孝悌对待家人,终感化众人,此便是良知致善之举。
况且,君所执着之礼仪规范,若只是机械地遵循,而缺乏内心真诚之认同与体悟,不过是毫无生命力的虚文伪饰罢了。
吾等倡导于生活点滴中体悟大道,正因坚信人人皆有圣性,皆可成圣。此说旨在开启民智,拓宽圣学之径,使圣道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此乃顺应时代之创见。”
那一中年学子似乎是抓住了把柄,立刻笑了起来:“君言人人皆可成圣,此等论断未免太过狂妄自负。圣人者,具超凡之品德与智慧,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企及?
理学之修行路径,循序渐进,由格物起始,历经致知、诚意、正心等诸般阶段,而后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等步骤分明,秩序井然,断不可错乱颠倒。如那曾子,一生谨守礼法规矩,格物致知,不断完善自身品德修养,方为后世所敬仰。”
何心隐就像是,听见了天大的笑话,立刻就仰天大笑,声震庭院:“兄台至今仍被旧有观念所束缚,不得解脱。阳明先师曾言,满街皆是圣人。
人皆天生怀有良知,只要能致良知,挖掘出内心本具之圣性光辉,又有何不可?且心学之修行,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样强调于世事历练中磨砺身心,此与兄台所言之实践亦不相冲突,只是更为注重内心之主导引领罢了。
昔者,王阳明先生于龙场悟道,正是于困境中内省良知,方得大道,而非仅靠格物外物。”
………
这场辩经一直持续到了午时方才结束,不得不说何心隐不愧是,史上留名的人才。
除了中途休息了半个时辰,剩余的时间都是他在辩论。
一人便挑下去对面十三人,辩得对面无话可说、无人可派。
嗯,毕竟对面也没什么知名人物,总不可能随便出来一个,都有不逊于名人的天赋。
辩经结束后,这场辩经赛的主要部分也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探讨诗书、陶冶情操了。
也就是所谓的联络感情。
对于这一点,王远自然是十分欣喜,他来参加这场辩论赛,就是打算参加后面的联络感情。
现在他在朝堂的势力还比较薄弱,而这些心学门人,就会是他最好的助力。
当然,如果在以往,王远还不会这样焦急,可以慢慢谋划。
但是在王远离京前收到的信息,却让他不得不急迫起来。
那就是张居正升官了,升的还是国子监司业,这可是国子监的二把手。
这要放在后世,那可就是中央大学的副校长。
这个位置可太重要了,可以积攒人脉拉拢势力。
不说别的,就说蒋介石吧,他最喜欢别人叫他的就是校长了,由此可见校长的这个位置的厉害。
原先王远以为娶了徐阶的孙女,徐阶会向他倾斜,但没想到的确是向他倾斜了,但是张居正那边他也没有放弃。
看到这个结果,王远肯定就坐不住了。
后面可没有多少次机会了,一旦没办法抢过张居正,那么也只能等万历十年,张居正死亡才有机会。
既然是为了拉拢关系,那么王远自然也不会小气。
直接去醉云居包了十几桌的酒席,让他们直接送来府学,今日来观赛的都有一份酒席吃。
要知道能来府学念书的,最差的都是秀才,哪怕没有秀才的功名,也是依靠关系走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