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锦衣卫到淳安(2 / 2)
沈一石唯默默聆听,只是时不时的附和两句。
…………
此时,淳安县外不远处。
那四个锦衣卫,正沿着新安江的河堤疾驰而来。
这时正值六月中旬午后,是烈日炎炎、稻谷成熟的时节,马匹和骑手都是汗流浃背。
他们抵达了一个,江流的转弯处,这儿有几棵大树遮蔽了视线,但依然可以远眺到码头的景象。
锦衣卫的领队,勒住了马缰,其余三人也跟着停下。
四人头戴尖顶斗笠,目光锐利如鹰,立刻眺望远处码头的江面。
织造局的那数十艘粮船,已经在此停留数日,仍旧整齐地排列在江面上。
船上的“织造局”灯笼和“赈灾”标语依旧显眼。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船上的粮食袋依旧装得满满的。而原本负责守护的士兵却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些懒散的衙役和船工在船上。
四人面面相觑,感到有些意外,随即又将目光投向岸边。
他们发现,原本应该驻守在岸边保护粮食的士兵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几张桌子。
每张桌子前似乎都立着一块牌子,每张桌子后都坐着一个人,手持伞和扇子,显得无精打采。
四人又将目光转向岸边的田野。
在荒废的田野中,几天内搭建起了无数的临时窝棚。
到处是灾民,有的在窝棚内,有的在窝棚外,有的静坐,有的静卧。
距离窝棚不远处,每隔十丈就搭建了十几座粥棚,每座粥棚内都放置着巨大的千人锅。一些孩童在粥棚间嬉戏追逐,而一些衙役则挥鞭吆喝。
“不是说,那个姓沈的已经将粮食赈济了吗?为何粮食还留在船上?”一名锦衣卫疑惑地问道。
锦衣卫的那个首领摇了摇头,继续查看起来。
就在此时,码头方向传来了钟声,窝棚中的灾民纷纷涌出,向粥棚跑去。
锦衣卫的领队,向几人看了一眼说道:“你们几个在这里看管马匹,让它们吃些水草。我先过去探探情况。记住,按照我们商量好的,不要暴露了身份。”
其他三名锦衣卫立刻点头说道:“明白。”
四人纷纷下马。锦衣卫的领队走下河堤,穿过田野的水草间,徒步向窝棚走去。
灾民们拿着碗排队领取粥食,窝棚里空无一人,偶尔有些老弱病残躺在那里,似乎有家人代为领取粥食。
锦衣卫的领队戴着斗笠,穿着粗布衫,脚踏草鞋,借着领取粥食的人群掩护,一路走到窝棚间,都无人注意。
穿过一些窝棚,他的目光在斗笠下四处扫视,看到一位老者坐在窝棚前闭目微笑,立刻便走了过去。
“老丈,放粥了,您怎么不去领?”锦衣卫的领队,蹲在老者旁边问道。
老者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缓缓睁开眼睛,发现是自己不认识的人,立刻目光警惕的问道:“你是谁?不是本地人吧?”
锦衣卫的领队感到惊讶,仔细打量着老者,连忙赔笑着解释道:“我是北边来的丝绸商人,听说贵地遭了灾,生丝便宜,所以特来购买。”
老者听后更加警惕,大声的说道:“不管你从哪里来,如果你是倭寇,最好赶快离开,这里到处都是官兵。”
锦衣卫的领队,连连摆手说道:“您误会了,我不是倭寇。若是倭寇,这里离海那么远,又有这么多官兵,我这次过来,岂不是自寻死路?”
老者仍旧半信半疑,眼神警惕,似乎准备叫人。
锦衣卫的领队继续说道:“要不您叫官兵过来盘查我。”
老者这才稍微放松了一些,脸色也缓和了,有些歉意的解释道::“如果你不是倭寇,也最好赶紧离开。
前不久有倭寇假扮客商,来卖粮换丝绸,害得我们几十个人都被抓了,现在还关在牢里。现在凡是外乡人来买丝绸,见一个抓一个。”
“竟有此事?”锦衣卫的领队露出惊讶的表情说道:“官府也应该查明真相,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好人啊。”
老者摇了摇头叹口气说道:“现在是什么世道,还分什么青红皂白?被抓的那些人都是老实的桑户,官府既不审问,也不开庭,省里一句话,第二天就要处决。”
“您刚才不是说关在牢里吗?”锦衣卫的领队故意问道。
老者听他这么一问,立刻来了精神,伸出了一个大拇指说道:“也是老天有眼,来了个海老爷担任我们淳安的新知县。
他上任的第一天,省里就让他来监斩。他穿着便衣,带着几百名士兵,一来就在大堂上坐下。
到了午时三刻,他突然要求查看案卷和口供。省里的人拿不出这些东西,海老爷便拿着《大明律》据理力争,拒绝执行死刑,把那些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锦衣卫的领队惊讶的问道:“一个知县竟敢这样与省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