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齐大柱带人参军(2 / 2)
突然一阵微风吹来,那张已经烧成白色纸烬的书笺,竟被微风吹得飘了起来!
“行了。”杨金水望着那张飘起的纸烬,突然觉得一阵寒意袭来,声音都颤了一颤,说道:“他已经听见了。”
芸娘这时反倒毫无惧意,含着泪的眼,怔怔地望着那张纸烬慢慢又飘了下来,化成无数的碎片。
杨金水过来拉起了芸娘,就想要向外走去:“心意到了,他会保佑你的。走吧。明天还要赶长路呢。”
芸娘点点头,十分顺从地跟随一块出去。
~~~~~
杭州知府衙门。
此时衙门外的小广场上,黑压压的坐满了人。
虽然大门屋檐下挂着灯笼,但依旧照不清人群脸上的面容。不过从衣着上,依稀可以分辨出,这都是一些庄稼汉子。
马蹄声在这样的夜里,显得那样疲乏,满坪坐着的人都站起来了,靠后的人群,还踮起脚尖努力的眺望。
这正是高翰文的马队,他们从三日前,连夜离开前线后。
便马不停蹄的赶了回来,此时进入了府城,才速度慢了下来,疲倦地向衙门走来。
不过在知府衙门外,看见有这么多人围着,顿时便有些心惊,难道他不在的这两日,郑必成他们又搞出了什么幺蛾子?
面对这么多人,高翰文的马停下了,他身后的随从士兵却并没有停下来,而是超过了高瀚文,到前面喊道:
“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
人群中一个大汉听到声音后,立刻迎了过来,在高翰文的马前跪下了,高声喊道:
“小民齐大柱,奉海知县的命令,率领淳安的百姓、壮丁,前来向高大人报到。我等自愿投军跟着胡总督、戚将军去打倭寇!”
高翰文立刻从马上下来了,扶起了跪在地上的齐大柱,开口问道:“是海知县叫你们来的?”
齐大柱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说道:“其实也是我们自愿来的,海知县并没有逼迫我等!”
许多声音在齐大柱的后面,同时喊道:“我们是自愿投军的!”
高翰文有些激动,虽然来的人不多,但这种百姓愿意参军,还是十分振奋人心的。
随后问起了海瑞的情况:“好,好。对了,海知县还好吗?”
齐大柱一指不远处的衙门,说道:“回大人的话,海知县就在后堂等您。”
“哦!”高瀚文听后眼前一亮,又和齐大柱说了几句话,这才大步向着衙门内走去。
…………
本来知道高瀚文要带着物资前往前线,海瑞就想着让高瀚文帮忙,将淳安的壮丁一起带去前线的。
可没想到高翰文已经离开了,本来海瑞想着在这里等等,让高瀚文回来后再带一遍。
因为他海瑞真的不方便前往前线,身份不方便还是其次,如今淳安县正在以工代赈,急需他过去主持大局。
不过高瀚文却是摇了摇头,说起自己要去请罪,槛送京师。海瑞望一眼高翰文,也就不言语了。
两个人对面坐着,两把椅子隔得相距不到两尺,两个人都沉默着。
经过在浙江这一番拼杀,两个性格、身世、品味各不相同的人,竟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友谊。
还是高翰文打破了沉默:“送人的事情,我是没办法帮上你的忙。
不过还有一件事,我得提前和你说说。我曾在沈一石家见过他的账册,有些东西记下来,刚峰兄或许某天用得着。”
海瑞定定地看着高翰文,直接就点点头。
“这东西不能留下墨迹,我慢慢背,刚峰兄用心记住就是。”高翰文轻声地说道。
海瑞点了点头,闭上了眼睛说道:“你请说,我能记住。”
高翰文凭记忆,慢慢背诵开来:“嘉靖三十九年五月,新丝上市,六月,南京、苏州、江南织造局赶织上等丝绸十万匹,全数解送内廷针工局。
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应天布政使衙门、浙江布政使衙门遵上谕,以两省税银购买上等丝绸五万匹、中等丝绸十万匹,和淞江上等印花棉布十万匹,解送北京工部,以备皇上赏赐藩王官员和外藩使臣。
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南京、苏州、江南织造局同西域商人商谈二十万匹丝绸贸易,折合现银二百二十万两,悉数解送内廷司钥库。
注:无需向户部入账!”
高瀚文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明显有些咬牙切齿了,这是在与民争利啊。
听完了之后,海瑞的眼睛倏地睁开了:“这是你亲眼看到的?”
高翰文肃穆地点了点头,说道:“全是沈一石账上记的。还有,刚峰兄一定要记住。”
海瑞不再闭眼说道:“请说,我继续记。”
高翰文继续背诵:“嘉靖四十年二月,接司礼监传上谕。该年应天浙江所产丝绸,应贸与西洋诸商。
上年所存十二万匹丝绸悉数封存,待今年新产丝绸凑足五十万匹,所货白银着押解户部以补亏空。
三月,又接司礼监传上谕。将上年封存之十二万匹丝绸,特解三万匹火速押运北京,赏裕王妃陈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