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请更盐税疏(1 / 2)
林世章沉默了。
他大伯的意思是暗中投靠,这直接跑到裕王府,哪还能隐藏得住啊?
王远也知道林世章还不够格表态,于是笑着说道:
“哈哈,德斐此事你也做不得主,不如且先去问问你家大伯?”
林世章知道事情紧急,此时也不再多待,拱了拱手便向着外面跑了出去。
王远又斜眼瞟了一眼,坐在边上的丁士美。丁士美此刻只觉得如坐针毡,不自在的挪了挪屁股,随后立刻起身拱手说道:
“修撰大人,属下突然记起,家中还有一些事情未处理干净。属下便先告辞,请大人见谅!”
王远一副体谅下属的模样,点着头说道:
“谁家没有个急事?邦彦你快些回去吧,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已!若是掌院大人过来,我也会帮你二人遮掩一二!”
“多谢大人体谅!”丁士美说完之后,也快步的跑开了。
呀,德斐啊!德斐!这下你是跑不掉了呀!希望你家大伯能认清现实!
否则丁士美将消息带回去后,你家可要遭殃了!除了投靠我们清流一系,还能投靠谁呢?
咧嘴一笑,王远安稳的坐在案几后面,一边研磨一边思考这事。
鄢懋卿再过十余日便要回来了,他此次南下闹出的动静可不小,每到一地便是一片鸡飞狗跳。
自己也是时候,开始准备准备,想想到时候怎么说服嘉靖更改盐税!
其实对于这一点,王远心中也早有了打算,现在盐税无论怎么更改,受益者肯定都是朝廷以及权贵。
和百姓根本就没有关系,因为官盐的价格如果贵了,那自然有私盐卖给他们。
就以现如今的情况看来,能在盐税这条利益链上吸血的,只有文臣、勋贵、私盐贩子……
朝廷和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太多利益,所以改革的方向便是打击一个利益团体,将利益分给其他人。
对古人来说可能会很难,毕竟文臣有权利、勋贵有地位、私盐贩子屡禁不绝……
无论打击哪个,很快便会死灰复燃。
但对王远来说,这个就很简单了。
为什么现代没有私盐贩子,无非是盐价降了下来。贩卖私盐赚不到钱,反而还有杀头的风险,那自然没有人去贩卖私盐了。
既然有办法彻底解决私盐贩子,那么事情就好解决了。正好私盐贩子在官场并无太大的力量,用来做打击的对象正好。
理通了思绪,王远打开了一份空白的奏折,洋洋洒洒的书写了起来:
【请更盐税疏
陛下御览:
臣翰林苑修撰王远,诚惶诚恐,稽首顿首,冒死上书,恳请陛下恩准更定盐税。盐者,国之大宝,民生所系,盐税之制,关乎国计民生,今臣斗胆陈言,实因现行盐税之规,弊病渐显,亟待革新。
自开国以来,盐税之法历经数代,虽有微调,然大体沿旧。然时移世易,当下盐政面临诸多困境。
其一,盐税过重,致盐价高企。百姓为求口腹之咸,常需耗费重金购盐,生活负担沉重。市井街巷,多有百姓抱怨,贫寒之家,甚至节衣缩食以购盐,长此以往,民力疲敝,恐伤国本。
其二,盐税征收繁杂,吏胥借机扰民。各地关卡林立,税目众多,盐商运盐,需经层层盘剥,不仅延误时日,增加成本,更有胥吏巧立名目,索贿受贿,中饱私囊。盐商不堪重负,或减少运量,或抬高盐价,最终苦果皆由百姓承受,且此等乱象,亦有损朝廷清明之象。
其三,私盐屡禁不绝,根源在于官盐价高税重。私盐贩子铤而走险,不顾国法,大量贩卖私盐,冲击官盐市场,致使国家盐税流失严重。缉私之役虽连年不断,却难以杜绝,徒耗人力、物力、财力。
陛下圣明,洞察天下。若能更定盐税,稍减税额。
一则可使盐价回落,惠及百姓,百姓生活安稳,民心自向朝廷。
二则盐商成本降低,交易畅达,市场繁荣,盐税总量或因交易活跃而不降反升。
三则官盐价格亲民,私盐无利可图,私盐之患自解,盐政可归清明。
臣深知变革不易,然为江山社稷、百姓福祉,恳请陛下广纳谏言,命有司详加研讨,制定妥善之策。臣愿效犬马之劳,为盐税改革之事奔走效力,万死不辞。
臣不胜惶恐之至,谨拜表以闻。
翰林院修撰王远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廿三】
写完之后,王远长舒了口气,再次检查起来。
不错,不愧是我,写的就是好。
至于该如何改革,当然不能写在奏折上了。事以密成,奏折可是要先送到通政司的,改革措施一写上,立马就会朝野皆知!
更何况,王远还不知道嘉靖的想法。
虽然王远打定了主意,想要更改盐税,但是如果嘉靖的反应太过激烈,那也不是不可以再放放。
毕竟他只是想改革,并不一定要是盐税。
吹干了奏折,王远将其收在一旁的书箱中。但想了想王远又拿起了奏折,匆匆的向外面赶去。
本来王远想的是,先将奏折放着,等到鄢懋卿回京后,落实了他贪污延税的证据,再提出这份奏折。
不过王远又思索了一番,立刻就觉得不妥了。
首先,等到鄢懋卿被清算后王远再提出奏折,那便有些落井下石的意思了,虽然其他人都会落井下石,但再怎么样也不能明面的跳出来。
其次,到时候嘉靖的心情肯定不好,王远提出奏折,恐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再后,鄢懋卿要被扳倒了,肯定有无数人弹劾,到时候王远的奏折混在一起,说不定被嘉靖直接烧了。
最后,鄢懋卿如果被扳倒了,那么严党肯定也会顺势被扳倒,到时候临时反扑,王远这小身板可受不了。
~~~~~
通政司衙门在皇城的西侧,和翰林苑相距还是比较远的。
通政司衙门的主要职能就是沟通上下,帮助内外臣工将奏折呈到皇帝手上。
不过到了如今的大明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出现了一个内阁。
现在京师的官员,都是将奏折递到内阁里。只有地方的官员,才需要将奏折递到通政司。
这样通政司的存在感就很低了。
但再怎么样通政使也是大九卿之一,体面也都是有的。
通政司衙门一点也不比六部衙门小,而且因为通政司需要接收各地的奏折,所以人员流动反而更加多一些。
林世章来到通镇司的衙门口,并没有在意周围进进出出的官员,目不斜视的直接进入了。
而守在门口的几个兵丁,看见林世章穿着官服,也没有任何阻拦的意思。
林世章也来过他家大伯这里数次,对于通政司的布局也并不感到陌生。绕过几个弯,很快就来到一个值房内。
刚踏入门槛,林士章便小声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