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唐母教子(2 / 2)
“什么事情?”
“为人的规矩!
头一桩,主人问话才能开口,平日里就把嘴闭的牢牢的。你要说错了话,挨一顿饿、一顿打那都是好的。
第二桩,眼里要有活计,不要让人看见你在偷懒。实在累了就去茅房呆着!
第三桩,主家的话就是天,他哪怕说柿饼,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你也要跟着喊甜!
这是最要紧的,主家仁慈,你算了前两个,主家也就打你一顿,赶紧走而已。”
唐浩后颇为震惊,没想到自家的农村老母,竟还有这般见识。
唐母似是知道自家儿子在想什么,摆了摆手,露出苦涩的笑容:
“这些大道理谁又不懂呢?你娘我这把年纪又不是白活的,我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很多,自然有这些见识。
只不过你娘我在这村里,哪有贵人会正眼瞧我呢?
至于和你老爹说,他怕不是要说我心思重了!也就是你现在出息了,不然你也就和你大哥一样,一辈子就吃饭睡觉种地!
糊涂点好啊!至少没了烦恼!”
这一刻唐浩猛然惊觉,三年前主家在庄园开设学堂,当时自己十二岁了,自家父亲就想让自己去地里帮忙。
但是当时是母亲一反往日的顺从,天天和父亲闹,那一段时间家里很是一番鸡飞狗跳。
甚至就连他也埋怨过母亲几回。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母亲当时的坚持,他现在会怎么样?
还能识字吗?
还能去主家做事吗?
还会有母亲和自己说的话吗?
识字时困难想要放弃时的支持!
小伙伴呼唤外出游玩时的鞭策!
入主家无所适从迷茫时的教导!
这一桩桩一件件,瞬间就在唐浩脑海中连贯起来。
虽然母亲不识字,没教过他任何一个字怎么写?
但他能有今天的一切,全是母亲的帮助。每逢他人生的岔路口,母亲总是带他走向正确的一条道路。
~~~~~
严府。
尽管久居京师繁华之地,位极人臣。几十年来,严嵩有几个习惯一直没改:
一是在府邸的院子里亲自晒书!
二是独自坐在池塘边的凉亭读书!
也许正如古人所言,大祸大福皆有天兆。
京师已经连续好几日无云,严嵩也就趁着机会,将书房里的书一一搬出来暴晒。
可今日,整个京师都是温暖如春,唯独严府上空挂着一片巨大的云朵,整个严府都显得黑漆漆的。
仿佛老天爷也等不了明天了,今天就迫不及待的,想让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奸臣,见不到太阳。
仅仅一门之隔,街道上还阳光大照,仅仅跨过严府的大门,阳光一下便暗了下来。
两个严府的管事在前面领着,两个内阁的书办在后面跟着,徐阶从石面路中,走到了严府池塘边的凉亭。
凉亭三面都被草席挡住,留下望着池塘的方向,只被遮了一半。一大盆炭火前,严嵩坐在躺椅上,膝盖上盖着一块狐皮毯子,凑近身侧的灯火,握着一卷书在那里看着。
领路的一个严府管事,躬了躬身子,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徐阁老请进吧。”
徐阶皱了皱眉头:“你懂不懂规矩?先去通报。”
“我家老爷已经知道您老来了……”
徐阶脸一沉,呵斥道:“通报!”
那管事这才慌忙登上台阶,在凉亭边大声禀道:
“老爷,徐阁老到了!”
严嵩放下了手里的书,冲着外面喊道:
“你来扶我起来。”
那管事拉起一边的草席,快速走了进去,去扶严嵩。
“不用起了,阁老快坐着。”
徐阶已经快步走了进来,在严嵩身边轻轻扶住了他的手臂,接着在他身边的椅子上坐下,望着还站在那里的管事:
“今天的风这么寒,为什么开着帘子?出去,把帘子关上。”
“是。”那管事出去把门关上了。
徐阶转过头来,发现严嵩两眼茫茫,正定定的望着他。
“阁老应该都知道了吧?”徐阶两眼低垂着问道。
“都知道了。”严嵩仍然望着他答道。
徐阶从袖中掏出一本奏疏,一边递过去一边说道:
“这是都察院御史邹应龙,参东楼他们的奏疏,皇上叫我带来,请阁老看一看。”
严嵩接过了那本奏疏,依然望着徐阶:
“徐阁老看过了吗?”
“阁老,下官也是刚才看到的。”
“你看了,我就不看了。”
说着严嵩放下了奏折,伸出一只手靠向徐阶这边。
徐阶开始还愣了一下,但是见严嵩一直望着自己,又见那只长满了老人斑的手一直伸在那里。
也是明悟了,便将自己的手也伸了过去。
严嵩一把握住了他的手背,语气恳切的说道:
“以后一切都拜托阁老了!”
八十多的人,这一握居然还如此有力,徐阶的手被他紧紧地握着,心里蓦地冒出一股恶心,面容却满是同情:
“东楼他们有些事,做得是太过了。二十年的宰相,阁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陛下不会忘记的,我们也不会忘记的。”
严嵩把手慢慢抽了回去,又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徐阁老这句话,让严某欣慰,更让严某愧疚呀。二十多年在我手里倒下去的人是太多了……
做我的副手,能熬到我倒下。徐阁老,你是个难得的厚道人呐!”
徐阶眼睑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