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漕工拦船(2 / 2)
王远侧移一步,挡住了李四年的视线,轻微的摇了摇头。
这才神情凝重的,看向这个漕工头目。他此时仿佛也意识到不妥,又是连忙跪了下去:
“小人…小人……”
“好了,这位壮士无需紧张!可是漕运衙门欠了尔等的工钱?或是京师某个贵人赖了一笔账?”
漕工头目连连点头:
“是…是漕运衙门欠我们十八个月工钱!去年腊月冻死的兄弟,尸首还垫在清江浦的堤坝下!
我等真的没办法了,前些日子打听到钦差的船只将要路过,我等才在此拦截。
大人若是不满,小人愿意以死谢罪!还望大人为我等做主!”
王远立马露出大义凛然的模样:
“壮士放心便是,本官乃是代天巡狩的钦差,遇见此等不平之事,岂有不管之理?
壮士可有证据?毕竟本官也不能听信你一面之词!”
“有…小人有证据!”漕工头目战战兢兢地从袖子口袋中,拿出一个大号荷包,荷包中则放着数十张泛黄的纸张。
“这是漕运衙门给小人们开的白条,说今岁开春天能补发。但现在都已经四月多了,小人们的也是无法。”
王远接过后仔细查看,的确没错,上面的漕运衙门大印也是完整的,立马就是拍着胸脯保证道:
“这证据可以了,本官定会为尔等做主!这些漕工围在这里也不是一回事,不如让他们先行散开!”
漕工头目立马就紧张了起来。王远立马安抚道:
“本官从未食言,只要是承诺的事情皆会一一兑现。”
一旁的林士章等人,也帮忙作证道:
“不错,我家大人最是重承诺!”
“壮士你放心好了!我等钦差难道还会骗你不成?”
可能是觉得无法反抗,只能相信王远;也可能是没想到还会有官官相护,此刻漕工头目直接便点头相信了:
“不是小人不相信大人,而是小人这些人已经无家可归了。
月初的时候,小人和几个兄弟去漕运衙门索要工钱,结果被人打了出来,还烧毁了小人们的家园。
小人们这些天,便在河岸两旁的堤坝下居住。实在不知往何处散开!”
王远听了瞪大了眼睛,漕运司衙门也太狠了吧?何至于此?
欠了人家工钱不说,还烧了人家的家。
这大明每年都会出现几起叛乱,恐怕就是这样起来的吧!反正大明现在的军队还有实力,时不时剿灭的就行。
正好来个人死账消!
王远最是烦这样的人,可能和前世是小人物有关吧,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壮士,你去让人散开一点,本官稍后会令福船靠岸。船上还有八百多石粮食,届时一并煮了吧,先让各位兄弟们吃个饱饭!
本官保证此事三日内解决,拖欠的工钱会补齐。烧毁尔等家园之事,也会给尔等一个交代!”
漕工头目立刻就意识到,王远话语中的意思,瞬间便是老泪纵横:
“多谢大人!”
………
王远并没有着急下船,而是等着所有漕工,都跑到远处熬粥的地方排队。
这才王远踩着舷梯而下,身边只跟着林士章等自己人,至于漕工这边是一个也无。
陈矩好奇地四处张望,对于先前众人围在王远旗舰所在的福船恭敬跪拜的时候,王远却不下船感到好奇!
“大人,为何那些漕工感谢时不下来,反而要等人都离开了,才下来?”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当时围在福船附近的足有万人,里面若是藏了些别有用心之人,暗箭偷袭之下,本官恐怕就要枭首在此了。
而现在下来则有不同,如今岸边能动的,都跑到熬粥的地方去排队了,剩下的都是饿的动不了的。
哪怕其中真有刺客,本官的安全也是无虞。
还有一点,本官也可以看看,这群漕工们的真实情况。本官不可能就听信那漕工头目的一面之词。”
几人四处打量,果然能看见的人都是倒在地上,哼哼唧唧的都没有。
“李千户,你带着几个锦衣卫随身护卫我等。
钱百总,如今小国公不在,你暂且领着京营士兵在此地准备了。若是我等出现危急,你便带人过来接应!”
李四年和钱百户同时应道:“属下遵命!”
王远随意挑了个方向,便迈步向前走去。
高矮的草丛中,时不时有一个“小窝”,里面躺着一个或几个人,这些人的胸膛都是微弱的起伏,俨然快要断气的模样。
褴褛的衣衫下露出浮肿的小腿,许多人脚蹬草绳编的“千层底”,脚趾冻得发黑。
忽然,王远看见有一处“草丛小窝”格外的不起眼,若不是王远看的仔细,真要忽略过去了。
靠近了之后,王远看见有口小锅,里面树皮熬的粥汤里漂着棉絮。再往里面,则是三个瘦骨嶙峋的孩子,蜷缩在草席上。
最小的那个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盐饼——这是去年漕工们,用命换来的“卖命钱”。
王远蹲下身子,轻轻摸了摸最小孩子的头,孩子瑟缩了一下,怯生生地看着他。
王远抬眼看向,一旁面容憔悴的漕工汉子,声音沉重地问道:
“那边在熬粥?你可让家人去了?”
漕工汉子也就是听到脚步,这才睁开了眼睛。看见王远一行人,用开裂的嘴唇虚弱的说道:
“没…没家人了,就我和三个孩子!”
王远沉默了,看见这小窝弄的这般隐蔽和边缘,就知道这家人是在防着同类。
因为家中没有武力,却还带着三个孩子。不小心些,恐怕……
知道自己行事还是有些欠妥,王远立马吩咐道:
“让漕工头目给大家发粥,每人都要发一碗,船上的粮食足够。若是吃完了,本官再安排人调来便是!”
林士章疑惑的问道:“为何不让我们的人来发放?若是那些漕工私藏怎么办?”
王远扭头深深看了他一眼,并没多说。一旁的李四年连拉带拽的,将他拽了出去,这才小声嘀咕道:
“林大人,您久在翰林院,对于这些腌臜事情并不了解。饿极了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
王大人自然知道可能会有的贪墨,只不过我等人手不足,若是因为发粥之事引发矛盾,恐怕我等在劫难逃。
而让他们自己发,便没有这么多事情。要私藏就私藏了吧,真要有人饿死,也不会有人怪到我等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