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风声》,《六出祁山》(2 / 2)
“上次你给他建议三国题材后,他就入了魔。天天念叨这三国,都快魔怔了。这不,又去川省了,说要瞻仰武侯祠。”
李小萍一边说,一边看看,仿佛看着一位宗门天骄快要入魔道了。
林枫笑道:“这其实是好事,正所谓不疯魔,不成佛。”
“你就不要说风凉话了,有什么建议赶紧说。”
“其实,拍三国,无非就是战争场面、战略博弈和任务弧光。”林枫喝了口茶,轻声道。“我给他个建议吧,改编诸葛亮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六次会不会重复感太强了?”
林枫要是女的,都要给她翻白眼了,狠狠道:“所以说你不是导演。谁告诉你六次北伐就要平铺直叙,节奏拖沓地拍六次?
完全可聚焦 关键战役,比如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失’、最后一次北伐的‘五丈原对峙’,以加以诸葛亮的身体变化为时间线索,串联起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与心境,怎么可能流水账式叙事呢。”
“详细说说看。”
林枫没办法,只能跟李小萍解释清楚:“六出祁山有许多适合改编电影的核心优势。
首先,其中包含了史诗级战争与战略博弈,能够满足视觉冲击力,这是商业电影成功的关键。包含街亭之战、木门道射杀张合、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五丈原禳星等经典情节。
这些桥段自带‘大场面基因’:可呈现‘祁山古道的险峻行军’‘蜀魏两军的阵地对垒’‘上方谷火攻的烈焰滔天’等视觉奇观,满足观众对古代战争片的期待;
战略层面的斗智更具看点:诸葛亮的‘诱敌深入’‘屯田避战’,司马懿的 ‘坚壁固守’‘以逸待劳’形成极致博弈,这是战术对抗的叙事张力,能让战争戏不止于打打杀杀,更有智慧较量的深度。
其次,这个片段中的人物弧光饱满,情感张力强烈。
电影的核心是人,而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收官篇章,从意气风发的军事家到油尽灯枯的理想主义者,其心境变化极具感染力。
首次北伐时,诸葛亮仍有‘定能成功’的信心,街亭失守后‘挥泪斩马谡’的痛惜与自责,展现其压力下的脆弱;
到了第五、六次北伐时,诸葛亮已身患重病,却仍强撑病体巡营、制定计谋,五丈原‘星落秋风五丈原’的结局,将‘理想未竟’的悲壮感拉满。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宿命感,极易引发观众共情,有些类似《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悲壮,能塑造经典银幕形象。
配角同样亮眼:司马懿的隐忍与多疑、姜维的继承遗志、魏延的矛盾与悲剧,可构建多线人物关系,让故事更立体。
最后,这部电影拍好了,能展现大格局,兼具历史的厚重感。
这种‘大我’情怀能提升电影的格局,避免陷入‘历史权谋’的局限。”
李小萍点了点头道:“有道理!有没有什么注意的点?”
林枫索性把想到的全都抖落出来:“最大的毒点就是你刚刚说的,六次北伐的平铺直叙,记流水账。”
林枫说到这,反而惹来了李小萍的白眼。
这不是你说的吗?还有没有天理了?
不过没办法,好男不跟女斗,况且是打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