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加班(1 / 2)
总参某部内,揉揉自己的太阳穴,他的身体有些累,不过脑子却清醒的很,没办法,政治部那里决定的时间太着急了,一年的时间虽然紧张但是总参谋部其实也一直在努力积极备战。看着桌子上的笔筒他突然恍惚起来,那是他在昆嵛山时候自己用一节枯木做的,那时候自己还很年幼,上山之前想的是照顾好兄弟姐们,而现在自己已经是整个南太政治局的军事主官,望着笔筒怔怔出神。门外响起敲门声。
走进来的是雇佣兵总负责人张国熙,行了一个军礼后张国熙坐在对面椅子上。
“我看了年后这几个月的战报,你们干的不错,荷兰人的大使和我们谈过了,希望可以增加雇佣兵数量。参谋部和总政局那里也同意了。今天你来找我有什么想要说的?”李小哥给他倒了一杯热水。李小哥说的是早就已经开始的计划,经过多次外交沟通,荷兰人已经发动对马六甲南岸各个苏丹国的进攻,荷兰人很难得的积极主动的一次,毕竟这次对于马六甲南岸苏丹国的进攻,对于扩大贸易范围和稳定他们的外部威胁都有很大的需求。而且兴华公司也很是主动的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不仅出售或者租借了多余的火炮,火枪,弹药,海军那里也提供了运输船和战舰协助他们快速调出军队。情报部门也提供了一些关于亚奇,柔佛等国的地图和情报。而他们的对手也并非是没有任何准备和反击,葡萄牙人这两年也一直试着采购武器用来协助这些国家打击荷兰人。
“关于雇佣兵的问题。”张国熙也没有客套直接说道。
“你现在掌握着公司雇佣兵的指挥权,作为规划营的预备组织,这几年日本人的雇佣兵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岛屿上的原住民雇佣兵数量反而正在逐步提升,公司对于雇佣兵的安排你也清楚,一方面要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尽快在战斗和训练过程中学习汉文化,宗教管理部门那里会下你们提供援助,虽然参谋部这里给你们划定的扩充数量很大,但是同样也要注意一点,不要滥竽充数,毕竟这些雇佣兵未来相当一部分都是规划营的。”
“总参谋长你说的这些我也清楚,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意见,现在讲的也不知道合不合适?”张国熙说道。
“你直说无妨。”
“既然是协助荷兰人进攻这些苏丹国,其实那些优秀的士兵很有可能在战争之后就可以直接划归到规划营。这些士兵确实需要经历过战争之后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战士。
但是这些战士不应该将他们投入到这种血腥残酷的战争中,荷兰人要快速获得这些地区的控制权,整个战争是非常残酷和疯狂的。虽然我们名义上归属于荷兰人手下,但是这些优秀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会让他们变得更加野蛮和凶狠。所以我希望近期组建起来的这几批支援给荷兰人的雇佣兵营,应该以那些不适合进入规划营的雇佣兵组成。
这些不适合的人,其实非常适合荷兰人快速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些荷兰人越是残暴他们的对手,也就是这些苏丹国的反抗就会愈加激烈,这么焦灼的战争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伤亡,这些人消耗在这种战争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你的想法很不错。最好整理一个相对完整的报告和评估交给参谋部。”
“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比较担心的是装备供给的事情,现在我们在台中有7座兵工厂,台南有两座。这九座工厂主要还是提供新式装备,说实话我也挺喜欢那些新装备的。
公司正在逐步加大对荷兰人的武器援助数量,现在公司刚刚在吕宋建立的兵工厂开始投入生产,生产出来的都是老式装备,我去这两座兵工厂看了,也和负责人谈了谈。目前吕宋的兵工厂没办法全数供应我们雇佣兵所需要的火器。”
“吕宋的兵工厂我一直在关注,两座工厂现在的生产任务很重。我已经和台湾那里沟通,现在台湾的兵工厂正在更换新的蒸汽机床,一号厂那里准备安装调试一些简易电动机床,半年后应该可以投入生产,而且那些更换车床的兵工厂也会陆续将部分落后设备运到吕宋岛,计划是组建起两个新的兵工厂,装备供应问题在半年后应该会得到缓解。我也清楚你的意思,半年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半年之后面临的就是我们要大规模的与荷兰人作战。
我看过你们需要的装备数量清单,目前雇佣兵的作战区域主要还是丛林作战。扎甲与全身板甲并不适合这些地区的作战行动,后勤部那里的建议是头盔装备为铁笠盔,甲胄以强化后的藤甲为主,搭配一些锁子甲。这些装备其实在公司现在控制的岛屿内就可以提供。至于火枪,只能联系后勤部那里,将一些库存的装备搜罗以下提供给你们。
这样吧,我先去杨先生那里一趟,组织后勤部门和军工厂开个会,尽快给你解决这个问题。”
“总参谋长也不要这么为难,弓箭,弓弩,刀枪,也是可以提供的。如果火枪数量实在不够,那是否可以让军工厂多提供一些手雷?”张国熙也很清楚现在军工厂面临的问题。
“这样吧,你们现在只提供了两份装备需求的清单。稍后你和雇佣兵团的参谋部和后勤部那里讨论一下在出两份备用清单。但是我这个会还是要开的。”李小哥说着起身拿着报告,和张国熙两人一起走出了办公室。
刚把陶朗先送走之后,李小哥又走进了杨向东的办公室。两人打了一个照面,陶朗先先是一惊随后微笑的点了点头。有些疲惫的李小哥坐在椅子上自己用刚才陶朗先用过的杯子倒了一杯热水。杨向东扭头看了看旁边的座钟,已经是晚上1030,快要11点了。
“看来加班的不止我一个人啊。”
“先生这话让你说的,咱们这里不加班才是很少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