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01章 归结为“改进”和“运气”

第401章 归结为“改进”和“运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说说你们的技术路线。”

这是关键时刻。沈良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介绍液压系统的设计理念。

他的讲解条理清晰,专业术语运用得当,很快就吸引了所有专家的注意。

“压力补偿回路的设计很有意思。”一个专家插话道,“能演示一下实际效果吗?”

“当然可以。”陈建军示意操作员准备。

发动机重新启动,液压系统开始工作。

在沈良的指导下,操作员小心控制动作幅度,避开容易出问题的操作组合。

动臂、斗杆、铲斗依次动作,整个过程相对平稳。

专家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时交换意见。

“整体表现还不错。”李总工若有所思地说道,“但我感觉还有改进空间。”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沈良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技术深度,同时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

“李总工说得对。”沈良主动开口,“我们已经制定了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说着,他拿出刚才准备的图纸。

“这是我们对液压系统的优化方案,主要解决压力冲击和能耗问题。”

专家们围过来仔细研究图纸。

李总工看了几分钟,眼神逐渐变得专注。

“这个蓄能器的布置位置很巧妙。”他指着图上的一个细节说道。

“还有这个缓冲回路,能够有效减少系统冲击。”另一个专家补充道。

张强在旁边看着,心中暗自佩服。沈良的技术水平确实远超常人。

“小伙子,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李总工忽然问道。

“大连理工,机械专业。”沈良如实回答。

“基础很扎实啊。”李总工点点头,“这些设计思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有些敏感。沈良必须小心回答。

“主要是参考了一些国外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能具体说说吗?”沈良心中快速盘算着。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充满陷阱。说得太详细,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得太简单,又无法证明技术的原创性。

“主要参考了日本小松和美国卡特彼勒的一些公开资料。”沈良故作轻松地说道,“不过他们的技术路线不太适合我们的使用环境,所以做了很多本土化改进。”

李总工眯起眼睛:“具体改进了什么?”

“比如说,国外的液压系统追求精度,但我们更需要可靠性。”沈良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所以我们增加了冗余设计,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整套系统仍然能够工作。”

这个解释很巧妙。既展现了技术深度,又符合当前的国情。

几个专家交换了眼神,显然被说服了。

“那能耗问题呢?”年轻专家追问道。

“我们采用了负载敏感控制。”沈良从容回答,“简单说就是系统会根据实际负载自动调节压力,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这个概念在1980年确实比较超前,但不算离谱。

李总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起来很有前景。什么时候能够验证效果?”

陈建军抢着回答:“我们计划下个月进行实地测试。”

“在哪里测试?”

“市里的建筑工地,正好有个大型土方工程。”

李总工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做出决定:“我会派人跟进测试结果。如果效果确实如你们所说,这个项目值得推广。”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张强悄悄松了口气,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满是佩服。

这小子不仅技术过硬,应变能力也强得离谱。刚才那几个问题如果换成别人,早就露馅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总工忽然转向陈建军,“你们的资金来源是什么?这种规模的研发投入不小。”

陈建军脸色微变。

这确实是个敏感话题。整个项目的启动资金来源复杂,有厂里的技改资金,也有张强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钱。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合规。

“主要是厂里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陈建军硬着头皮回答。

“多少钱?”

“大概...八十万。”

李总工皱起眉头:“八十万能搞出这样的设备?”

这个数字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同等规模的项目,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三百万。

沈良意识到情况不妙,主动开口解释:“我们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人工成本比较低。而且有些材料是从废钢中回收利用的。”

“废钢回收?”李总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是的。”沈良点点头,“我们对废料进行了重新熔炼和处理,性能并不比新钢材差多少。”

这个说法让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

用废钢制造精密机械,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创举。

“有检测数据吗?”年轻专家问道。

“有的。”沈良从文件夹中取出几张纸,“这是我们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测试报告。”

李总工接过报告仔细查看。

数据显示,这些废钢经过重新处理后,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原材料标准。

“这个处理工艺是你们自己开发的?”

“算是吧。”沈良谦虚地说道,“主要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实际上,这套工艺融合了他对未来冶金技术的深度理解。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废钢的性能甚至能够超越某些原材料。

但这种技术在1980年确实太过超前,只能归结为“改进”和“运气”。

李总工放下报告,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

一方面,他对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技术来源产生了怀疑。

“小沈是吧?”他忽然点名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

“工作几年了?”

“三年。”

李总工倒吸一口冷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