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族谱都得给我单开一页(1 / 2)
关江流站在两拨人中间,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像烧红的烙铁一样烫在他的皮肤上。
他尴尬地清了清嗓子,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还想努力维持自己那摇摇欲坠的人设和虚伪的体面,试图为自己和退缩的几人找补几句,挽回一点颜面:
“这个......杨小姐的这个计划......确实......非常大胆,也......很有魄力。但是......”
“请各位冷静地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连只鸡都没杀过,更别说见过真正的流血和牺牲了。即使......即使我们凭着一时冲动,硬着头皮跟你们一起去,恐怕也帮不上什么实际的忙,反而会因为过度惊慌、缺乏经验,在关键时刻成为累赘,拖累整个行动计划,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这番“理性分析”站得住脚,语气也稍微顺畅了一些,甚至带上了一丝“顾全大局”的意味。
“我......我愿意协助陈婶照顾好地道里的老弱妇孺,在精神上支持你们!”
他说完,还露出一副“深明大义”的表情。
他话音刚落,杨不凡就毫不客气地发出一声嗤笑嗤笑,撇了撇嘴,眼神里充满了看穿一切的鄙夷,一句话就犀利地戳破了他那层虚伪的包装: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白了就是贪生怕死还想往自己脸上贴金。”
关江流被这毫不留情的讽刺怼得满脸通红,像是被人当众狠狠扇了一记耳光,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顿时尴尬、羞愤得无地自容。
这时,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鄙夷和怒火了。
他猛地从人群里站出来,胸膛挺得高高的,挥舞着拳头,激动地大声说道,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
“怂包!软蛋!听听你们说的都是什么话!我海娃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和平年代!我也没见过血!但是我知道,等会儿要是真跟小鬼子干起来,看到那帮畜牲流血,我绝对是兴奋多过害怕!”
“这可是打鬼子啊!!我要去!我一定要去!要是能亲手宰了一个小鬼子,咱们老海家的族谱都得给我单开一页!光宗耀祖,死了都值!”
他年轻的脸庞因为激动和热血而涨得通红,眼睛里闪烁着无畏和向往的光芒,那是一种未被世俗利害污染过的、最纯粹、最赤诚的勇气。
“对!海娃说得好!爷爷支持你!”
“跟小鬼子拼了!”
“不能让老祖宗看笑话!”
“咱们渔村没有孬种!”
......
其他村民也被这少年的血性瞬间点燃,压抑已久的愤怒和对家园的守护之心如同火山般爆发出来。
他们纷纷群情激动地响应着,看向风柏泉、覃紫苏那些之前试图为小日子开脱、现在又贪生怕死只求自保的嘉宾们,眼神里充满了不善。
那一道道目光,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在风柏泉等人的脸上和心上。
覃紫苏被村民们那一道道如同实质的鄙夷目光刺得脸上火辣辣的,梗着纤细的脖子,尖声强辩道,声音因为心虚而显得有些色厉内荏:
“看什么看?!我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想活命有错吗?!这难道不是人的本能吗?!难道你们就不想活吗?!”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站在人群边缘,怀里紧紧抱着年幼孩子的娟子站了出来。
她小心翼翼地将孩子轻轻递到身边一位信得过大婶怀里,低声而快速地嘱托道:“婶子,大宝......就拜托您了。”
然后,她毅然转过身,面对脸色难看的覃紫苏。
她的脸色依旧带着操劳的痕迹和一丝苍白,但脊梁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地传遍了整个祠堂:
“我不怕!”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覃紫苏的耳边,也回荡在每个人心里。
“我也要一起去!我虽然是个女人,可也是有二副证的!早些年没孩子的时候,我天天跟着我男人跑船,开船完全没有问题!女人怎么了?”她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渔家女,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三条簪’,就是抗击倭寇的象征!是我们女人同样能顶半边天的铁证!”
娟子这番掷地有声,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冷水,瞬间引爆了祠堂内许多留守妇女内心深埋的血性和勇气!
她们或许平日里操持家务,照顾老小,看似柔弱,但骨子里流淌着的也是与大海搏斗、与命运抗争的坚韧血液。
“娟子姐说得对!我也去!我别的没有,就是有一把子力气不输男人,能搬工具,能拉缆绳!”
“我!我眼神好使,晚上也能看个七八成清,放哨了望没问题!”
“带上我!我男人常年在外面跑大船,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操持,我也不是那泥捏的面人!”
“算我一个!多一个人,多一分力!咱们女人不比男人差!”
“对!不能让老祖宗看扁了!三条簪不是白戴的!”
......
许多平时看起来温顺沉默的渔家妇女,此刻仿佛被唤醒了沉睡在基因里的战斗本能,纷纷从人群里站了出来,脸上带着决绝的表情,眼神灼灼,要求一起上船。
她们或许没有男人那样强健的体魄,但她们有守护家园的坚定决心、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以及不容小觑的韧性。
最终,在经过村长陈伯、杨不凡与几位村中长辈短暂的紧急商议和权衡后,由老村长一锤定音,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最终安排:
一部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少数身体孱弱或完全没有出海经验无法适应海上颠簸和战斗环境的妇女,负责带领全村所有的孩童,以及风柏泉、覃紫苏、关泠泠、关江流、孟金城夫妇、钟广宗这些态度坚决、不愿参与行动的嘉宾,立刻携带有限的食水,跟随村长夫人陈婶,转移至祠堂后山那隐秘的先祖地道中躲藏。
而剩下的村民,包括那些被娟子鼓舞而站出来的妇女,以及自愿参与的嘉宾——杨不凡、陆浩宇、杨明哲、风浩然、司徒月,则共同组成海上行动队,由杨不凡和老船长统一指挥,登上“望汐号”渔船,执行那个关乎全村命运的危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