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更改的预设(2 / 2)
他抬手在控制台边缘轻划,调出自己的便携式地脉记录仪,光屏右侧随即新增了一组淡绿色的波动曲线,与陨星谷的活阵响应曲线在时间轴上重叠 —— 在 0.15 秒至 0.2 秒这个预缓冲关键区间,绿色曲线恰好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峰值跳动。
“你看这里,当预缓冲进行到 0.18 秒时,地脉流速突然提升 4.7%,这会让原本 0.15 单位 / 秒的灵能输入瞬间增至 0.157 单位 / 秒。虽然增幅只有 0.007 单位,但结合陨星谷‘阶梯式反馈’的特性,会不会在 0.2 秒的临界点提前激活爆发式增长?”
林夏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地脉波动数据导入灵能反馈预判算法,光屏上的模拟模型瞬间新增了 “地脉干扰层”。几秒钟后,原本稳定在安全阈值内的红点微微上移,虽未突破淡紫色预警线,却比之前贴近了 0.03个单位。她盯着数据变化,语气客观:
“你的观测很关键 —— 算法最初采用的是青晶脉的日均流速基线(1.2 单位 / 立方米),确实没纳入瞬时波动。但刚才的模拟结果显示,0.007 单位的增幅只会让爆发式增长提前 0.005 秒,这个时间差仍在校准器 0.01 秒的误差范围内,暂时不会突破安全阈值。”
“但不能只看单次波动。”
莱尔丹这时伸手点向光屏上的地脉周期图,泛黄的手绘稿与凯伦的现代数据在时间轴上对齐。
“在《陨星谷脉记》里记载过,青晶脉每 0.12 秒会出现一次‘微颤周期’,也就是说,在 0.2 秒的预缓冲阶段,会恰好覆盖一次完整的微颤 ——0.06 秒时流速降至基线 95%,0.12 秒时回升至 105%,0.18 秒时又回落至 98%。这种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灵能输入不稳定性’,会不会累积影响缓冲阀的导能效率?”
“这就要看校准器的采样频率了。”
凯伦将灵能校准器放在控制台中央,外壳上的指示灯随内部脉冲闪烁。
“当前校准器的采样频率是 100Hz,也就是每 0.01 秒采集一次能量波动,但要捕捉 0.12 秒周期的微颤,100Hz 的采样间隔会漏掉部分瞬时数据。如果我们把采样频率提升至 200Hz,就能将数据捕捉间隔缩短到 0.005 秒,实时同步地脉波动与活阵响应的对应关系,再让算法加入‘动态补偿因子’,就能抵消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林夏立刻根据这个思路修改参数:将校准器采样频率调至 200Hz 后,光屏上的地脉波动曲线瞬间变得更平滑,原本遗漏的 0.09 秒处的微小谷值也被捕捉到;她再在算法中加入 “实时地脉补偿因子 K”,K 值随每 0.005 秒的地脉流速动态调整,确保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始终稳定在 0.15±0.002 单位 / 秒。
莱尔丹凑到光屏前,指尖指着优化后的响应曲线,眼神里带着认可:
“这样就严谨多了 —— 先祖的手稿里还提到,陨星谷活阵的‘二次共振’存在‘温度敏感性’,当环境温度低于 - 15℃时,共振响应时间会延迟 0.003 秒。不过现在是初夏,陨星谷谷底温度稳定在 12℃左右,这个变量暂时可以作为‘备用修正项’,不需要纳入核心方案。”
“但我们应该在模型里预留接口。”
凯伦补充道,伸手将 “温度修正模块” 拖入模拟模型的备用栏。
“学术方案的完整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边界条件。万一后续执行时遇到寒潮,温度骤降,我们至少有现成的修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