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回到2014逆天改命 > 第572章 振峰科创:一枚芯片改写全球科技版图(一)

第572章 振峰科创:一枚芯片改写全球科技版图(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即便如此,订单量仍以每天20%的速度激增。生产总监王海涛的办公室里,墙上的大屏幕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截至当月末,待交付订单已累计达120万片,而生产线的月产能仅为15万片。

“我们紧急扩招了300名技术工人,把夜班人数从两班倒增加到三班倒,甚至把研发部门的部分测试设备临时调过来支援量产,但还是跟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王海涛的声音里满是疲惫,却难掩兴奋。

供不应求的局面,让“凌霄二代”成了全球科技圈的“硬通货”。

在振峰科创的接待大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代表排起了长队。有人带着折叠床驻守在公司附近的酒店,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大厅“打卡”;有人托关系找到当地政府官员,希望通过“产业合作”的名义优先拿到订单;甚至有厂商代表主动提出“预付款提高到80%”,只求能在合同里加上“优先供货”的条款。

“有一次,一位欧洲厂商的代表在会议室里等了三天,看到我就递上了一份手写的‘承诺书’,说愿意把公司的专利授权给我们用,只为换5000片芯片。”振峰科创销售总监李曼回忆道,这种“求购盛况”是之前做外贸时从未见过的。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场“芯片争夺赛”直接升级到了“董事长级别”。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亲自飞抵广市,在振峰科创的会议室里与许振峰谈了三个小时,甚至提出“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数据交换芯片优先采购权”;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则通过视频会议反复沟通,希望能与振峰科创成立“联合实验室”,共享AI芯片技术。

但许振峰的态度却异常坚决——所有订单一律按“付款顺序+合作年限”排序,不搞“特殊通道”。

“有位美国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在电话里说愿意出双倍价格,让我先给他供货。我直接告诉他,振峰科创的芯片不是‘奢侈品’,不会因为谁出价高就给谁插队。”许振峰的这番话,后来被《华尔街日报》引用,标题是《中国芯片老板的“硬气”:不向资本低头》。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许振峰干脆把手机设置成“仅通讯录好友可接通”,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他的私人号码。

直到那天下午,手机屏幕上跳出“雷俊”的名字时,许振峰才按下了接听键。

电话那头,雷俊爽朗的笑声瞬间驱散了许振峰连日来的疲惫:“许总,你的电话可太难打了!我这都打了三天了,今天总算接通了。”

许振峰笑着回应:“可不是嘛,最近天天被订单的事围着,我都差点想把手机关机了。”两人的交情,要追溯到三年前的疫情初期。当时武汉物资告急,振峰医疗公司紧急调配了500万只口罩、10万台呼吸机,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运输车辆。

雷俊得知后,立刻协调大米公司的物流团队,调动了200辆货车,连夜从振峰集团最近的仓库苏州出发,用36小时把物资送抵武汉。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两人每天都要通两三次电话,协调物资运输、人员调度,也因此结下了“过命的交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