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虫族种类(2 / 2)
九王同时爆发力量——
量子裂解、恒星烈焰、重力坍缩、相位穿梭、电磁风暴、空间折叠、时间缓流、等离子焚灭、纳米侵蚀……九种能力在空中交汇,形成一道螺旋状的能量旋涡。
天地变色,风云倒卷。
最终,一道贯穿天地的光柱轰然落下,将虫潮核心区域彻底蒸发。空中出现一个直径十公里的“真空窟窿”,连光线都无法逃逸。
虫潮,首次被击退。
战后余波
战场清理出虫尸逾百万具,部分残骸被蛊回收,用于研究抗性基因。
战骸军团损失17%,但通过感染腐化者尸体,已补充至原有规模。
薛羽发现,部分战骸在吸收虫族能量后,体内出现“虫骸融合基因”,潜力未知。
薛羽立于废墟之上,望向远方:
“虫族来了,深渊近了……但这一次,我不再是逃亡者。”
风起,剑鸣。
下一战,将直面虫巢母体。
而真正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夜,荒原的风裹挟着焦土与金属的腥气,缓缓拂过临时搭建的指挥穹顶。残破的战骸在风中轻响,如同亡者的低语,在寂静中回荡。薛羽端坐于由敌我残骸熔铸而成的王座之上,指尖轻拂一卷泛着幽蓝微光的地脉情报卷轴。卷轴上浮现出虫族尸体的立体投影,密密麻麻的生物数据如星河般流转,映照在他冷峻而深邃的面容上。
他目光如炬,逐条审视着由蛊从三具完整虫尸神经中枢中提取出的加密情报——那是以纳米探针深入虫脑“读取”的生物记忆,经地脉解码后,才得以显现的深渊真相。
深渊虫族兵种图谱解析
1. 侦察型兵种(占比5%)
食腐虫:形如巨型蟑螂,甲壳呈灰黑,表面覆盖着共生苔藓状生物膜,能吞噬战场残渣与能量废料。虽无强攻之力,却拥有微弱的生物雷达系统,可探测隐形单位与能量波动,是虫族的“活体眼线”。
迅猛虫:形似跳蚤,后肢如弹簧,可连续跳跃百米,落地无声。复眼能捕捉热源、能量场与呼吸频率,专司夜间渗透、刺探与斩首。
特点:数量稀少却极为狡诈,是虫族的“耳目”。一旦暴露,立即自爆,释放干扰孢子,形成“感官迷雾”,掩护主力转移。
2. 主战突击型兵种
螳螂猎手:体长五米,前肢如双刃,覆盖量子级刃纹,可轻易撕裂战骸合金装甲。薄膜翅膀使其能短暂滑翔,常自背阳方向突袭,配合迅猛虫制造混乱。
毒蛛喷吐者:蜘蛛形态,八足如钢桩,背部有腐蚀腺体,可喷射酸性毒液,射程达三百米,能溶解能量护盾与金属结构。毒液接触空气后汽化,形成腐蚀性毒雾,杀伤范围极广。
地行蝼蛄:形如巨型蚯蚓,体长十余至二十米,直径可达两米。可在土壤、沙石甚至岩层中高速穿行,如同活体钻头,专用于突袭后方、破坏地脉节点或埋伏战壕之下。
3. 防御与指挥体系(防御兵种占比30%)
盾甲守卫:形如巨型蜘蛛,背负菱形能量盾牌,由未知晶体构成,可反射能量攻击,偏转量子刃切割。不主动出击,仅环绕核心区域组成环形防线,如移动堡垒。
指挥虫(蝉形体):
体型仅如人类手掌,通体透明,骨膜如蝉翼,体内流淌淡蓝生物光流。
无声震动:通过高频骨膜释放超声波指令,频率高达200kHz,超出人类听觉范围。
无声音传播:不依赖空气,而是通过地脉共振与生物量子纠缠传递信息,无法被截获或干扰。
被严密护卫于盾甲守卫核心,数量极少,一旦被歼,虫群将陷入混乱,攻击节奏断裂,甚至自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