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解构与澄明》(2 / 2)
在文化层面,方言书写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彰显。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种真实的传统都起源于一个原创的语境。”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诗歌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语境与历史纵深。树科通过方言书写,将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与生活经验融入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样本。
二、哲学追问的诗性表达
《道睇到嘅嘢》的核心在于对 “道” 的追问。这里的 “道”,既延续了中国古典哲学中 “道” 的形而上意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诗歌以连续的疑问句开篇:“道睇得到乜嘢?/ 道睇唔到乜嘢?” 将 “道” 置于视觉认知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色彩。
在中国哲学传统中,“道” 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本体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亦云:“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树科的诗歌显然受到这种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陷入对 “道” 的抽象论述,而是通过诗性语言将哲学命题转化为具体的感知与思考。
诗歌中 “道使咩睇乜嘢 / 乜嘢嘟喺道度……” 两句,以一种近乎悖论的方式揭示了 “道” 与万物的关系。这里的 “道”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本体,而是与万物紧密相连、包容一切的存在。这种对 “道” 的理解,与海德格尔 “存在即在场” 的哲学观念不谋而合。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得以显现。树科的诗歌通过对 “道” 与 “物” 关系的追问,展现了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
诗歌后半部分 “我哋睇到咗乜嘢 / 乜嘢唔喺我哋度……” 将视角从 “道” 转向人类自身,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而那些未被我们看到的,或许才是更真实的存在。这种对认知边界的反思,与康德 “物自体” 的哲学概念形成呼应。康德认为,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事物本身(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树科的诗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刻质疑与反思。
三、诗歌结构的内在张力
《道睇到嘅嘢》在结构上呈现出独特的对称性与递进性。全诗以三组疑问句构成,每组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在语义层面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第一组疑问句 “道睇得到乜嘢?/ 道睇唔到乜嘢?” 以 “道” 为主体,探讨 “道” 的认知可能性;第二组疑问句 “道使咩睇乜嘢 / 乜嘢嘟喺道度……” 转换视角,强调 “道” 与万物的包容关系;第三组疑问句 “我哋睇到咗乜嘢 / 乜嘢唔喺我哋度……” 将视角转向人类自身,反思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从对 “道” 的外在追问,逐渐深入到对人类自身认知的内在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考链条。
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诗人运用了重复与变奏的手法。“乜嘢” 一词在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烈的语言节奏与情感张力。同时,每一组疑问句在句式和语义上又略有变化,避免了重复带来的单调感。这种重复与变奏的结合,使诗歌在保持整体连贯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层次感。
四、诗学价值与当代意义
《道睇到嘅嘢》的创作,为当代诗歌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在语言层面,它证明了方言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方言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语言形态,更能为诗歌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在全球化与同质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方言书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差异化的可能性,有助于保持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在哲学层面,这首诗歌展现了诗歌作为思想载体的可能性。长期以来,诗歌往往被视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而树科的作品证明,诗歌同样可以承担哲学思考的重任。通过诗性语言,哲学命题得以摆脱抽象论述的束缚,以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诗性与哲思的结合,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在当代语境下,《道睇到嘅嘢》对 “道” 与 “物”、“认知” 与 “存在” 的追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沉迷于对表象的认知,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树科的诗歌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敬畏心,不断反思自身的认知局限,追求对存在本质的更深刻理解。
结语
树科的《道睇到嘅嘢》以其独特的方言书写、深刻的哲学追问和精妙的结构安排,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粤语方言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对 “道” 与 “物”、“认知” 与 “存在” 等哲学命题的诗性表达,彰显了诗歌作为思想载体的可能性。在当代诗歌面临诸多困境的今天,这样的作品无疑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启示。它告诉我们,诗歌不仅可以是情感的抒发,更可以是思想的探索;诗歌的语言不仅可以是规范的普通话,也可以是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当代诗歌必将迎来更加多元、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