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解构与重构:论<花嘅可爱>的语言迷宫与哲学之境》(1 / 2)
《花嘅可爱》(粤语诗)
文\/树科
花嘅可爱
唔同唔喺
可爱嘅花……
可爱嘅花
唔喺唔同
花嘅可爱……
《树科诗笺》2025.5.8.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花嘅可爱>的语言迷宫与哲学之境》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追求繁复意象与宏大叙事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花嘅可爱》以极简主义的语言构建与循环往复的结构,为诗歌美学开辟出独特的思辨空间。这首仅由短短十二字构成的诗作,如同禅宗公案般直指人心,在看似简单的文字回环中,暗藏着对存在本质、语言边界与审美认知的深刻叩问。当我们将其置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双重视域下审视,方能洞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深意。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重构:语言符号的陌生化处理
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其魅力往往源于对日常语言的解构与重构。《花嘅可爱》的首要特色,在于诗人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最具音乐性与文化底蕴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诗人刻意选取 “嘅”“唔同”“唔喺”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语言惯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感受。
这种陌生化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有着深刻的诗学意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在《花嘅可爱》中,粤语方言的运用使 “花”“可爱” 等常见词汇脱离了日常语义的束缚,获得了全新的审美维度。当读者习惯了普通话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后,粤语方言的介入如同突然转换的视觉滤镜,使原本熟悉的意象变得既亲切又陌生,从而激发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诗歌的内涵。
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方言的运用相比,《花嘅可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白居易《琵琶行》中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虽提及方言,但仅是作为衬托音乐之美的背景元素;刘禹锡《竹枝词》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虽运用巴蜀方言谐音,但最终仍回归到传统诗歌的抒情范式。而树科的粤语诗则将方言作为诗歌的核心载体,通过方言特有的语法结构与语音韵律,构建起独特的诗歌话语体系。这种对粤语方言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运用,不仅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边界,更彰显了地域文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