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变革的力量(1 / 2)
新政推行之初,阻力重重。
许多分到土地的农民不敢耕种,生怕世家卷土重来;胡人牧民对官府缺乏信任,宁愿在深山放牧也不愿领取分配的牧场;更有些保守儒生公开反对女子入学,称其“违背礼法”。
面对这些阻力,张重华采取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措施。
他亲自带着官员,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丈量土地,当场颁发地契;允许胡人牧民保留原有放牧习惯,只需按时缴纳定额税赋;更重要的是,他让自己的独女张婉如第一个报名入学。
“使君之女都入学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百姓们纷纷议论。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酒泉郡发生的一件事。老农李老栓分到了三十亩地,却整日惶恐不安。张重华微服私访时得知此事,亲自到李老栓家中,与他同吃同住三日,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
“使君...使君居然在我这破茅屋里住了三天!”李老栓逢人便说,“这样的好官,我李老栓要是再不信任,还是人吗?”
消息传开,西凉百姓对新政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姚弋仲也在全力整顿军制。他利用缴获的财宝,重新装备西凉军,并效仿黑山军实行军功授田制,将士们士气大振。
谢艾则专注于学堂和医堂的建设。他亲自编写教材,聘请教师,甚至不远千里从中原请来名医坐诊。
一年后的西凉,已经焕然一新。
敦煌城外的荒野变成了良田,曾经的世家坞堡改建成了学堂,商路比以前更加繁荣。最让人惊叹的是,在姑臧城新建的“西凉大学”里,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女子。
这天,张重华与谢艾、姚弋仲一同巡视新建的医堂。看着井然有序的病患和忙碌的郎中,张重华不禁感慨:
“回想一年前,我还为引外兵屠戮同族而愧疚难眠。如今看来,若非当初壮士断腕,何来今日之西凉?”
谢艾微笑道:“使君,改革之路从来都不平坦。但只要心存百姓,便是正道。”
姚弋仲抚须点头:“不错。老夫征战一生,见过太多生灵涂炭。如今西凉百姓安居乐业,汉胡和睦共处,这才是真正的太平景象。”
正说话间,一群刚放学的孩童蹦蹦跳跳地从医堂前经过。看到张重华,他们并不害怕,反而围上来叽叽喳喳:
“使君大人,我们今天学了《千字文》!”
“使君大人,我娘说多亏了医堂,我奶奶的病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