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民心所向(1 / 2)
十一月初,转机出现。
竟陵郡的一个小村庄发生暴动。村民扣押了前来催租的崔氏家仆,自发组织起来丈量土地。
“这些地本来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在种!”带头的老佃户赵老三举着锄头高喊,“凭什么要交七成租子?我们要学武都,我们要分田!”
崔宏派兵镇压,却被早有准备的乞活军半路截击。更让崔宏绝望的是,他派去的郡兵中,竟有人临阵倒戈。
“将军,我们也是穷苦人出身啊!”一个郡兵跪地痛哭,“我妹妹就在崔家为婢,五年没见过家人了...”
祖逖亲自扶起这个士兵,对全体郡兵说:
“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活着!你们的父母应该老有所养,你们的孩子应该幼有所教,你们的家人应该病有所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虎作伥!”
郡兵们纷纷放下武器。
竟陵城不战而下。
入城后,祖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崔家粮仓,将粮食分给百姓。第二件事,释放所有奴仆。第三件事,宣布即日起推行新政。
消息传开,宜城、西城两郡民心浮动。
宜城郡守是桓温的亲信,试图负隅顽抗。他在城中散布谣言,说乞活军是“吃人魔军”,新政是“诱骗百姓的谎言”。
王猛得知后,想出一条妙计。
他让慕容恪从武都送来三百名普通百姓,组成“新政见证团”,到宜城城外现身说法。
这些不久前还是佃户、奴仆的普通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拿着自家的地契,向宜城百姓讲述亲身经历。
“乡亲们!我以前给刘老爷家当长工,干最累的活,吃最差的饭!”一个中年汉子声泪俱下,“现在我家分到了地,孩子上了学,老母亲看病不要钱!这是真的啊!”
一个年轻女子勇敢地站上台:“我以前是赵家的婢女,动不动就挨打挨骂。现在我在纺织作坊做工,靠自己双手吃饭,再也没人敢欺负我!”
宜城守军动摇了,百姓沸腾了。
三天后,宜城城门从内部打开。愤怒的百姓扣押了郡守,迎接乞活军入城。
西城郡见状,不战而降。
至此,三郡全部落入新政势力手中。
王猛亲赴三郡,指导改革。他的措施比慕容兄弟更加深入:
· 建立百姓自治会,让平民选举代表参与治理;
· 设立工匠坊,培训百姓各种手艺;
· 组建民兵,让百姓保卫自己的家园;
· 推行简易识字法,加速扫盲。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竟陵建立了第一个“女子工艺学堂”,专门招收贫困女子学习刺绣、纺织等手艺。
“女子能顶半边天。”王猛对质疑者说,“在黑山,女子不仅能读书,还能做官、从军。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发挥才能。”
与此同时,慕容恪在武都的试点也取得惊人成效。
原本贫瘠的武都郡,在推行新政半年后:
· 粮食产量增加三倍;
· 入学孩童从不足百人增加到三千人;
· 百姓自发组织修建水渠三条;
· 犯罪率下降七成。
消息传到汉中城内,引起巨大震动。
汉中守将是桓温的心腹桓冲,他严格封锁消息,严禁谈论新政。但越是禁止,百姓越是好奇。
一些胆大的商人偷偷前往三郡贸易,带回更多见闻。
“三郡的百姓现在走路都挺直腰板!”
“他们真的有自己的地!”
“孩子读书不要钱!”
“见了官不用下跪!”